2014-08-26 15:13:00
來源:
3年前,南京軍區某通信團經過研究探索,起草了一份《智慧軍營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的報告,首次提出“智慧軍營”建設理念,引起上級的高度關注。經過研究論證,2012年,南京軍區賦予該團“智慧軍營”建設試點任務。
“智慧軍營”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軍營軍事活動智能化的建設模式。近兩年來,該團在上級指導下,綜合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寬帶等新興技術,探索出備戰、施訓、管理、育人、保障信息化一體推進的路子,打造出基層信息化建設發展樣本,他們的經驗被南京軍區推廣。
信息技術到底給部隊帶來了哪些變化?請看來自該團的報道。
備戰,部隊行動快捷高效
仲春深夜,南京軍區某通信團作戰值班室內突然響起“嘟嘟”的告警聲,光纜網絡某重要節點出現故障。
值班參謀李晨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值班首長,同時從電腦中調出戰備方案,點擊“態勢對比”“自動調整”,系統立刻根據實時人員裝備情況生成搶修方案。李晨向任務分隊發出行動指令代碼,兩分鐘后,搶修車駛進茫茫夜幕。
雖然這只是一次戰備演練,但部隊如此高效的行動還是令來自兄弟單位的觀摩人員大為吃驚。幾年前,這個團使用的信息平臺多為專用系統或各業務部門自行研發的系統,由于缺少統一規劃,各系統在架構、標準、接口等方面互不兼容,導致戰備演練中部隊行動遲緩。
“信息化建設迫在眉睫,被動等待沒有出路,必須闖出一片新天地!”該團團長常如平的話擲地有聲。經過認真研究規劃,團黨委提出“智慧軍營”理念,探索運用信息技術為軍營軍事活動提供智能化服務的建設模式。
他們成立攻關小組,按照“統一技術架構、統一功能體系、統一數據標準”的思路,集成8類30余個應用軟件,構建起新型通用信息平臺,實現全團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和業務統管。在此基礎上,他們在作戰室引入“人員實力”“物資裝備”等13種網管態勢,實時感知“戰備值勤”“軍事訓練”等7個網絡運行狀態,將觸角延伸至各個戰備要素末端,形成了網絡化指揮調度體系。
正在作戰室組織演練的團領導介紹說,作戰值班員與搶修分隊通過網絡建立可視指揮鏈路,實時掌握人員、車輛裝備的運行動態,遠程指揮搶修行動,并根據需要提供遠程技術支持和裝備支援。
施訓,異地全網同步練兵
去年10月下旬,該團四級軍士長吳瑋煒在網上開設“擂臺”,邀請全團專業選手網上比武,立即吸引了多個兄弟臺站的業務尖子前來“打擂”。異地同臺比武,網上一決高低,這是該團運用“智慧軍營”進行信息施訓帶來的新景觀。
該團駐地點多、線長、面廣,幾十個基層單位高度分散。以往業務訓練都是依靠連隊自行組織,機關難以進行統籌和檢查監督,訓練效果難以保證。為解決這一問題,該團運用信息技術轉變訓練模式,通過網上組訓的方式提高訓練質量。
該團集成遠程教學、仿真訓練、網絡考核等軟件,利用“智慧軍營”通用信息平臺對光端、光纜、程控、電源等高度分散的專業進行遠程授課,教學課件全網發布、教學視頻全網通播、異地全網同步訓練,實現了“千里同在一張網,異地共享一堂課”。
此外,他們還建立網絡訓練資源庫,存入10多類千余種教材教案、教學視頻、多媒體課件和訓練法規,方便官兵隨時調閱、按需讀取;在訓練考核系統題庫中加載軍事、政治、后裝保障等4類20余種上萬道考題,實現千人異地同網考核、現場實時答題、電腦精確判題、成績即時匯總,機關可根據考核結果給出訓練調整意見,實現訓練與考核良性互動。
前不久,該團列裝某型新裝備。機關通過“智慧軍營”信息平臺組織網上模擬訓練,把涉及新裝備訓練的50多個課題教案掛在網上,配以形象直觀的操作動畫軟件,官兵一點就通、一學就會,不到半個月就基本掌握了新裝備操作規程。
管理,人員裝備形散神聚
去年10月7日,氣象臺預報:強臺風“菲特”來襲,中心最大風力14級。團指揮中心“智慧軍營”通用信息平臺顯示:沿海方向外出巡線車輛有28臺。
“臺風來襲,沿海方向外出巡線車輛立即就近規避。”值班領導下達命令。不到半個小時,28臺巡線車輛全部駛入安全區域。臺風過后,車輛、人員無一損傷。
說起部隊安全管理,常團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團幾十個基層單位平均每天出動巡線人員百余人次、車輛幾十臺次,巡線里程數千公里。在這樣一個高度分散、機動頻繁的團隊,必須借助信息化“觸角”來延伸管理半徑,把遠的拉近管、小的放大管、散的集中管,提高管理工作實效。
該團建立單兵管理可視系統,實現對外出巡線官兵動態定位、視頻對話,加強對分散人員的管控;完善車輛定位系統,增加“視頻通話”功能,方便駕駛員隨時接收指揮中心的信息和指令,及時掌握行車路線及周邊的路況信息。他們為各連隊的油庫、車場、彈藥庫、武器庫、營門及營區等重要部位安裝電子圍墻、紅外感應、攝像追蹤等安防系統,部隊安防能力明顯提升。
“全團點名,以前只能通過電話和視頻系統抽點,全團普點至少要10多個小時。”該團副參謀長黃偉健向記者介紹:“現在通過‘智慧軍營’進行全團點名,指令下達后,各分隊組織人員通過指紋識別系統普點只需15分鐘。”
保障,后裝物資聯網統調
3月上旬,該團組織的應急戰備演練緊張展開。機動途中,某分隊野戰通信方艙內的交換機機盤發生故障,導致通信中斷。緊急關頭,機盤上的感應模塊自動將故障上報至維修中心終端。半個小時后,一臺新的機盤就從附近的某通信站運送到該分隊官兵手中,通信得到恢復。
以往要是遇上這樣的故障,只能依靠臨時搶修,經常延誤戰機。如今,通過“智慧軍營”的信息聯保系統,裝備保障效益大幅提高。
該團戰備倉庫內,一個個貨箱排列整齊。保管員趙斌告訴記者,這些貨箱看上去沒什么特別,其實每個貨箱都有自己的“電子身份標簽”,具有定位、跟蹤和管理功能,調取物資只需輕輕一刷便可完成。
該團運用二維碼和射頻識別技術,將傳感器嵌入戰備器材室、裝備物資庫,為每件器材制作“身份標簽”,隨時掌握“有什么、有多少、在哪里”,并對入庫、調撥、出庫、庫存盤點等各個作業環節數據進行自動化采集,實現后裝物資聯網統調和精確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