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9 11:37:00
來源:中國軍網
準確把握“智慧軍營”建設內涵。建設“智慧軍營”,必須準確把握軍營特有內涵、注重自身實際,在物網相聯、內外結合中實現智能化,為有效履行使命任務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一是聚力打贏構建以練兵備戰為核心的綜合體系。建設“智慧軍營”,應緊緊圍繞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寬帶等新技術,建立聚焦備戰、服務打贏的綜合體系。堅持仗怎么打、網就怎么建,探索信息備戰、信息施訓、信息指揮為一體的聯戰聯訓體系,引入衛星定位、視頻監控、數字認證等手段,打造智能化管理環境,把數據終端布設到每個角落、把智能神經聯通每個作戰單元、把網絡鏈延伸到每臺數碼設備,實現動態感知、遠程控制、逐級反饋、綜合協調功能,做到行動指令網上下達、警報信號一鍵發放、代碼短信快速傳送、視頻系統實時指揮。
二是圍繞“四有”打造以鑄魂育人為根本的教育平臺。開辟思想教育“新課堂”,充分運用網上教育資源,將思想教育陣地向網絡延伸,提升教育的時代感、感召力;用好網上交流平臺,圍繞理論學習、政治教育答疑解惑,組織官兵進行開放式、互動式、啟發式討論辨析,增強學習教育實效。堅持以網為校、以網為師,構建知識學習內容多元、學習環境開放、學習主體寬泛的網絡課堂,引導官兵利用網絡學習信息、軍事和科學文化知識。充分發揮網絡娛樂游戲功能,組織軍事競技游戲聯網對抗,在娛樂中融入戰斗元素,既磨礪戰斗品質、培育戰斗精神,又演練戰術戰法,增強謀略意識。
三是著眼高效優化以信息網絡為支撐的管理系統。打造“智慧軍營”必須強化管理效能,如實現中心管控、后臺支撐功能,依托自動化站,區分功能,設立物聯網中心、數據分析中心、安全認證中心,掌控智慧軍營運轉狀態,使得數據管理更加精準、網絡管理更加穩定、情況處置更加高效;實現日常業務一網通功能,采取休假申請、請銷假、家屬來隊住房審批、車輛派遣等日常事務網上批準辦理;實現聯網視頻巡查、智能感知報警、指紋查崗換哨、哨位執勤監督功能,提高日常營區警衛勤務動態監控;實現呈文辦件非敏感事項網上呈審、分發流轉功能,采取數字簽名簽批意見網上反饋方式,突破時間、空間限制,提高機關辦文辦會辦事質效。
四是緊盯前勤構筑以聯保一體為手段的保障網絡。充分運用高性能信息處理、智慧數據挖掘等技術,建立有效獲取、分類存儲、自動處理和智能識別的營區基礎數據庫,建立高度集成、深度智能的需求測算、物流分撥和倉儲管理平臺,在“一鍵式”供應、“一站式”服務中實現職能化保障。如物資保障,可采取內網發布需求物資招標、聯網選取使用試點單位等方式,利用網上調查問卷、實際使用效果反饋、專家咨詢等手段,直接向相關企業反饋物品使用效果,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不斷改進優化其性能。同時利用VR虛擬技術,模擬真實戰場環境,教官兵模擬體驗掌握武器基本性能和操作流程,感知不同目標射擊效果,提高武器裝備使用效能。
在創新理念指引下啟動“智慧軍營”建設引擎。面對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的召喚,軍營建設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強力驅動數字化、智能化等新一代技術在軍事管理領域的運用。
一是利用大數據推進信息運用精確化。大數據技術,是實現軍營“更加智能化”的關鍵支撐。實現數據運用精確化關鍵在于數據精準,可以逐級建立集數據采集、分析、處理為一體的信息中心,以旅團或者相當等級的營區為單位建立基本信息處理中心,軍師建立規模相對較大的信息處理中心,軍種和戰區建立大型的信息處理中心,各自配置相應的大數據處理服務器,推行數據常態匯總、定性分析、分類入庫機制,并依托軍營內部網絡相互聯通實現資源共享,為信息設備、智能系統提供強大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真正讓系統聰明起來。
二是運用互聯網促進平臺鏈接一體化。注重運用“互聯網”技術,把分散的資源融為一體,把獨立的平臺聯成一體,實現資源全面共享和有機協作。樹立服務化網絡應用理念,主動把網絡建設與戰場建設、武器裝備建設和后勤保障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信息即服務、平臺即服務和軟件即服務的大體系構建起來,提升軍隊網絡的耦合力。提高綜合化的網絡應用水平,變單網系運用為多網系組用,把網絡運用與信息運用、火力運用、兵力運用等有機結合起來,解決網絡運用與戰斗力生成“兩張皮”問題。挖掘并進式的網絡應用效應,以用戶能夠充分利用和共享信息為目標,變“單一轉發的鏈式”信息流動為“網絡并進的聯式”信息流動,把數據鏈、信息鏈和保障鏈、打擊鏈放在同一架構內,用信息的聚合促進戰斗力提升。
三是借助物聯網實現管理模式智能化。“物聯網”技術是按照約定的協議,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現代信息技術。部隊可以利用射頻識別、紅外感應、指紋識別、衛星定位、激光掃描等技術構建軍營智能管理系統,對人員車輛、武器裝備、環境溫度、關鍵點位等實行遠程管控,實現軍營的物物互聯、適時感知。有了物聯效應,指揮員只要坐在作戰值班室或者信息處理中心,就能夠實時管理和監控到部隊的戰備訓練、政治教育、人裝動態,也能及時掌握人員、車輛、物資流動和使用情況,大大提高營區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作者為國防大學軍事管理學院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