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3 09:19:05
來源:國衛通信
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非傳統領域的安全威脅加劇,非戰爭軍事行動更加頻繁,行動范圍更加擴展,行動種類更加多樣。近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部隊深入貫徹軍委關于提出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的指示要求,認真探索,積極實踐,圓滿完成2008年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5·12汶川地震應急救援為代表的應急行動。在這些行動中,衛星通信作為通信保障的重要手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應急救援行動通信保障的特點
應急救援行動通信保障的特點與軍用衛星通信的特點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如情況不定、突發情況多、條件較惡劣等,其具體的特點有三個。
第一是準備時間短、時效性強。因為災情的突發性和不可預見性很強,往往一發生,軍隊必須快速集結,緊急出動,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組織,快速展開,準備時間非常有限。而軍事衛星通信系統對這一點非常符合,它的集中管理性,使部隊在每天24小時的每時每刻都做著準備,隨時可以出動。資源方面,包括衛星的資源、頻率資源和地面傳輸資源等,都在總部的掌控之下,調度指揮出動非常方便。
第二是環境復雜,保障困難。因為事出緊急、破壞力大,災區環境一般都比較復雜。無線通信的盲區比較多,有線線路架設困難,各類器材物資難以保障。要求出動部隊有充分克服地形的保障能力,并且設備的適應能力要強。部隊在這方面準備較好,尤其是應急通信系統的車載站和機載站。
第三是信息量大,時效性強。在應急救援行動中,災情信息量很大,信息的實時傳遞對指揮員及時了解現場情況、做出正確的決策和部署是至關重要的。
二、應急救援行動對通信裝備的性能需求
應急救援行動對通信設備的性能需求,主要是指行動和裝備的關系,設備需要具備以下能力。
第一,快速反應能力。具有很強的摩托化機動和攜裝徒步機動能力,適應空中、水上、鐵路等多種輸送方式,能夠快速部署到事發地區;通信裝備綜合集成、數量規模適中,車輛越野性強并具備“動中通”能力,符合小型化、輕型化、模塊化要求,能夠在惡劣環境下快速開設,快速通聯。
第二,野戰適應能力。能夠適應各種復雜惡劣的自然環境,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較強的自主供電能力(油機、太陽能、手搖發電等),在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地區和極端困難情況下,能正常工作較長時間。
第三,綜合性能力。能夠提供話音、數據(郵件短信)、圖像、視頻和計算機通信等多種業務;滿足主要首長機動通信保障要求,并能為主要方向提供基本通信支援; 能夠為任務部隊配發的便攜裝備提供基站接入服務;具備遠程通信手段,滿足對上和友鄰通信需要,主要裝備具備基本的通信保密能力。
第四,靈活組網能力。既能獨立組網,又能接入國防通信網和地方公眾通信網,實現機固一體、軍民一體;既能與體制內裝備互通,又能與民用應急通信系統兼容;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軍警民通信裝備互聯互通;可實現網狀組網,滿足扁平化指揮要求。
三、典型的軍事衛星通信應急救援行動
衛星通信具有通信距離遠、覆蓋區域大、支持業務種類多、技術靈活等特點。軍事衛星通信除了一般衛星通信具有的特點外,還具有保密性好、抗干擾性強,可靠性高的優點,可以支持地方應急,在應急救援行動中占重要的地位。
以汶川地震支援為例,軍隊投入了各種軍用運行裝備,充分保障了救援部隊的日常通信,為救援部隊情況的實際掌握,指揮命令的上傳下達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救援部隊充分發揮了衛星通信的優勢,依靠我軍現有的衛星通信系統,嚴密組織開展了衛星通信保障。利用衛星通信站建立了視頻、話音通信;利用便攜式衛星通信站進入道路不通、情況不明的救災現場,及時報告災害和久遠情況;利用小型衛星通信站及加強的衛星電話,采取頂點部署和交替滾動的方式,組成了遠距離移動通信網,保證了災情通報、報告及部隊調動、搶險增援等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充分考慮道路、地形條件,合理選擇站址進行開設。根據現場地形,在指揮所附近地域開設輕型車載站或大型車載站,便于發揮通信容量大、通信手段多樣的特點。在車輛無法直接到達地域,攜帶便攜站隨救援分隊跟進保障,擴大保障范圍,增強通信效果,保障指揮所與一線部隊的通信,確保通信網絡全面覆蓋。
四、相關建議
1.提升裝備性能
(1)不斷完善裝備結構設計、制造工藝,提高系統集成度,提升系統穩定性。
救災和部隊都有很多突發情況,包括惡劣的環境,所以在工藝、結構設計、集中度上,設備要求盡量小、盡量輕、盡量堅實。
(2)通過技術手段減少設備的能耗,開發太陽能等其他便利能源轉換設備,解決電力供應的問題,增加連續工作時間;
(3)提高便攜式衛星通信設備的通信容量和信息傳輸速率;
(4)綜合考慮電磁兼容性,避免衛星通信裝備之間、衛星通信裝備與其他無線通信系統以及和周圍環境的自擾、互擾等問題。
在大型的救災行動中,各種無線設備集中在一個區域內,密度很高,造成設備相互之間的干擾很嚴重。這就需要考慮到兼容性。現在很多裝備可以單獨用,但是放在一起是不是有干擾,這就需要生產廠家在設備制造和使用方面能比較全面地進行考慮。
2.加強系統互連
系統應采用統一、標準的接口和協議,協調和明確必要的網絡配置和參數設置,發展軟件無線電技術,研究多功能化、標準化、模塊化、小型化終端設備,增加各公網間的聯系,避免應用范圍和使用程度受限制。在非衛星通信網系之間,如3G網絡、光纜網等,通過開發綜合接入終端如多功能復接器、網關等設備與衛星通信網進行互聯,完善天地一體化的綜合通信網絡。
3.加強信息融合
每個系統都不是獨立的,研究應急通信保障并不是把衛星通信單獨拿出來考慮,要綜合考慮天基信息系統的整體作用發揮,將各種通信衛星、導航和氣象等衛星和地面網絡連接成一個完整、統一的保障平臺,發揮整體信息優勢,為應對各類突發重大災害提供更完整的技術手段和信息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