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14:56:00
來源:
隨著硅谷的人們將目光焦點轉移到自動駕駛汽車和共享服務等交通創新領域,智慧城市的發展勢頭也相應變得迅猛。
城市數字化轉型面臨挑戰
世界各地的城市面臨著諸多來自新時代的挑戰,如全球人才競爭、商業投資競爭、人口迅速增長和老齡化、對氣候變化的日益憂慮、經濟不平等和數字鴻溝(指因使用互聯網的條件不同而造成的機遇不平等),以及跟上技術創新步伐的客觀要求以滿足居民對更加個性化的、便捷的政府服務的期望。為了解決這些復雜的、系統性的挑戰,必須開始著手構建智慧城市,將不同的運作系統和孤立流程連接起來,從關鍵性的節點項目開始,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為一個宏大而統一的城市生態系統。
智慧城市意即城市通過數字化轉型來應對這些挑戰。使用云計算技術、智能出行系統和大數據分析此類新興科技來為城市長期面對的諸多挑戰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提高自身運作效率、經濟增長率和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同時也為居民、社區、游客和本地商業帶來新的體驗。
成果導向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化零為整
一般而言,一個城市的架構是以單獨的一個個部門和機構為基礎,而這些部門通常擁有獨立的運作系統、預算和政策。這意味著大多數關于智慧城市的投資都只涉及某個特定部門,缺乏對整個城市進行改革的大局觀和洞察力。國際數據公司、知名咨詢機構IDC調查顯示,部門性的項目占智慧城市投資的40%以上,占項目資金的30%。雖然在這些項目的開發之中都含有不少科技和創新元素,但跨部門把這些項目聯結起來絕非易事。隨著時間流逝,未來將還會有更多的項目啟動或開展,這將使情況進一步復雜化。
IDC已經確定了41類在未來1-3年間將獲得最多資金投入的智慧城市項目(見圖1)。
圖1:未來一至三年的智慧城市項目資金投入方向
單獨針對某一部門的項目改革雖然可能卓有成效,但仍需擴大成果,達到真正的規模化轉型。這種轉型可以通過許多方式實現:可以通過系統集成實現,但通過開放標準、開放數據、開源技術、APP接口和云計算平臺的互操作性來實現的越來越多。很少有城市會從外頭購買一整個“平臺”,在全市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的云遷移或突然從舊有系統中轉移出去。關鍵在于要開發和測試小型智慧城市新計劃,以便與未來的可能項目進行聯結和擴展,從一個個獨立的項目變成跨部門的合作。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一份報告“物聯網:揭示炒作背后的價值”指出,城市中物聯網(IoT)的價值中40%是通過系統互操作性實現的。
圖2以城市交通為例說明了智慧城市規模效應和互聯性的重要性。隨著像汽車這樣的實物資產變得“智能”和數字化,這些汽車將會連接到網絡,成為其他智能系統的一部分,這些系統可以共享、交流和協作。這就是城市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挑戰。信息和通信技術將是這個系統的奠基石。
圖2:互聯的價值——智能交通
智慧城市轉型四要素
如圖2所示,智能互聯汽車和智能交通不僅可以改善學校、商業運作和公共安全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還可以為其他系統提供信息,最終為居民、警察和駕駛員提供更多的數字化優勢,諸如聲學傳感器、攝像機和環境傳感器等設備。這意味著可以通過協作效應來緩解日常交通堵塞、事故或人為災害和自然災害等事件的不利影響。
這種互聯性必須是戰略性的,而且應得到專門的領導團隊的明確支持。打造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這些互聯系統的價值,并傳達給利益相關方——無論是市議會還是部門負責人,城市雇員還是整個社區——這樣智慧城市的建設就能得到社會各方的資助和支持,并被妥善執行。
“智慧城市”和“數字化轉型”這兩個術語讓人想起了在技術創新和顛覆性新業務開展中通常顯現出來的那種閃電般的速度。但實際情況是,盡管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幾年前就已經被提出來了,但大多數城市的進展仍然緩慢。融資通常是比較艱難的,這其中還包括選擇適當的方案和供應商。
而且,在面臨的挑戰如此復雜時,也存在管理投資新技術的風險。IDC的研究指出了要加快和擴大智慧城市轉型,城市應打牢這四個方面的基礎(見圖3):流程,平臺,人才,治理。
圖3:擴大智能城市規模的要素
這四個領域囊括了方方面面,給予了我們在智慧城市轉型這個問題上的更廣闊的視野。以下是這些要素的詳解:
平臺:云計算技術平臺
云平臺策略能夠改善個人隱私管理、互操作性、安全性和數據共享、可擴展性以及快速靈活的應用程序開發和測試。這個平臺不僅能承載許多應用程序運行,還提供了專門的、特定領域的應用程序和功能,并提供更新。
云計算平臺是一項熱門的新興技術。在智慧城市轉型中,云技術平臺的特點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創新和風控方面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
云平臺讓城市能夠更迅速,更經濟地部署和測試新的軟件,并在合適的時機擴大規模或結束試驗。如果他們成功了,可以迅速擴大規模,如果不合適,也可以很快結束。通過現收現付的模式,用戶也能對成本有著較清晰的認識。
互操作性:分析和智能的基礎
專有系統與應用程序之間的互操作性是云平臺的一個關鍵特性,因為云技術可以幫助將不同的數據集合在一起,并將分析應用于這些組合數據。云平臺收集和存儲數據以便分析,其可擴展性也意味著它不僅可以從任何源、格式或位置接收數據,而且可以以任何速度接收數據。
提高安全性
安全和隱私是城市領導者關注的首要問題,尤其是考慮到最近發生的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勒索軟件攻擊和利用各種類型漏洞的大規模黑客攻擊。市政官員不僅要關注居民對政府實體使用他們個人數據的擔憂,還要保護這些數據以及其存儲系統不被黑客和其他不良行為者濫用。與內部傳統系統相比,云平臺提供商可以通過專用的安全團隊和先進的數據中心提供高度的安全性。為政府提供云計算服務的提供商應重視高級威脅管理、漏洞管理、數據隱私和策略實施所必需的硬件、存儲和網絡基礎設施安全(見圖4)。
圖4:政府云計算技術框架
人才:新技能和人才來源
由于許多工人缺乏必要技能和勞動力老齡化的問題,工人的“重新培訓”和工作場所變更政策是需要納入考慮的重要變化。
隨城市轉型所產生的新工作、新服務可能會使員工們無所適從。這些新的工作方式,例如,通過APP響應客戶請求、遵循智能停車系統的指引、與智能助理相配合等都要求員工進行再培訓以適應新的工作方式并改變思維。目前的高失業率在某些情況下可達40%,與此同時分析師、網絡安全和云技術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卻有很大缺口,這種情況要求智慧城市重新對勞動力配置進行調整、重新配備工作場所以使效用最大化。
全球勞動力人口統計
今天,全球勞動力具有多種特點:
高度多樣化:今天的勞動力在種族、年齡、性別上都越來越多樣化,盡管在全球范圍內都出現了老齡化的趨勢。
熟練度增加,更專業:在全球范圍內,勞動力正在變得更“熟練”和專業。這些技術工人想要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福利和現代化的工作環境。那些有意思的項目對他們來說也很有吸引力,這些項目可能會影響到居民的生活。
全球流動:勞動力會四處轉移以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許多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一樣,擁有熟練、受過教育的勞動力。
遠程協作:工作地點是否偏遠不再妨礙員工與同事溝通的能力,團隊能夠更輕松地在不同地點進行協作,并為員工提供靈活的工作選擇,例如在家工作。
雖然所有這些勞動力變化都對智慧城市和他們本身有著潛在的積極影響(更多的機會,更大的靈活性等),但這些變化也會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
缺乏有經驗的領導者。
由于員工多元化,缺乏統一的文化背景,由于員工年輕化,缺乏老練的大局眼光。
來自不同國家的員工的教育標準不一致。
勞動力有著更高的追求,比如他們要求遠程工作、靈活的工作時間或更高的薪酬。
“人才緊缺”是切實存在的嚴重問題。一方面,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最近的估計,工業化國家有四千萬工人失業,然而管理人員經常說,他們無法找到合適的人才來填補空缺。
同時,人才的來源也在轉移中。預測顯示,未來十年,亞太地區和非洲等新興經濟體可能將產生人才過剩。相比之下,其他地區,如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都將需要對勞動力進行“重新定位”,以滿足社會對更高級的技能的新需求。
流程:民主化創新
一個城市必須了解自己的風險狀況,實行合理有效的風險管理方式,使其能夠不斷地創新,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和提供服務,并有效率地多次測試這些服務。
像大多數政府組織一樣,城市轉型通常也厭惡風險,很少有人愿意領頭,大多數人都對新想法、產品和服務持觀望態度。鑒于政府花的是納稅人的錢,這種態度是可以理解的。
城市需要了解并提高風險承受能力,學習如何管理風險和創新。
具體方法包括聘請一個負責創新的機構負責人,并為這個人提供一個專家團隊。他們將以最小的成本解決如何在短時間內嘗試新想法的問題。
讓人民參與決策也可以降低風險,因為他們可以直接從客戶的需求獲得反饋,也可以從中得到創新的想法。而且,讓人民充分參與同時也是一種教育,使人們對新的思想有著充分的了解并積極支持。
以超小規模測試思想的社區“實驗室”,或私人部門資助的創新實驗室,這些實驗室也有能力去試驗新想法,同時也能承擔得起風險。
治理:合規性
在城市往智慧城市轉型的過程中,在某些時候,缺乏可以參照的關于智慧城市政策。因此法律法規應同步跟上,對新出現的數據使用、隱私、網絡安全等問題及時制定政策。
如果明確規定了政策和指導方針,那么其他各方就將有法可循。不同國家的云技術數據托管可能有著不同的政策,在許多智慧城市中,還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包括隱私安全、數據安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