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3 15:00:10
來源:照彰實業
一、可預想的建設目標
1、充分挖掘AI技術運用潛力,提升實戰響應能力
加強大數據智能化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視頻圖像的智能感知和智能解析能力,提高視頻圖像資源的智能轉化率。構建智能計算資源和智能算法模型的統一管理機制,建立統一的資源管理調度平臺,按需分配智能計算資源、按需調度智能算法,或者通過任務計劃將智能計算資源與智能算法充分利用起來,提高交通管理業務實戰響應能力。
2、提升大數據分析應用水平,提升預警預測能力
加強大數據的共享應用建設,實現交通管理大數據的匯聚共享,融合專網物聯網數據、內網業務數據、互聯網信息及其他社會信息,構建以人、地、物、事、組織等為要素的主題數據庫。推動大數據技術在交通管理業務中的落地應用,提煉匯總交通執法模型、人車業務模型、事故預防模型等算法模型,逐步構建面向實戰的大數據智能化算法模型體系,提升交通管理部門對各類風險挑戰的預測、預警、預防、預控能力。建立起支撐大數據綜合應用的運維、安全、評價考核體系,建立健全大數據智能化應用工作機制,不斷提升交通管理部門在違法管理、秩序管理、機動車駕駛人管理、擁堵治理、交通出行服務等領域的能力和水平。
3、深化利用已有信息化成果,提升建設應用效能
加強已有通用計算資源、前端智能及中心智能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的兼容接入,構建計算存儲資源池,實現存量計算、存儲資源的利用率提升。根據《GB/T 28181-2016》、《GA/T 1049-2017》等技術標準,采用統一技術架構、統一接口協議,建立大數據資源池,實現分散在各系統內的數據資源的安全匯聚、可靠遷移,支撐交通管理大數據綜合分析。加強已有各類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管理與應用,通過統一的算法倉庫接入框架規范,實現存量智能算法的統一管理,并根據實戰需要按需調度各類智能算法。加強已有業務應用系統的遷移,將業務應用系統統一部署在計算存儲資源池上,從大數據資源池中獲取更多種類的數據資源,結合本地警務工作實際需求進一步開發部署個性化、場景化的實戰應用功能。
4、形成開放可成長技術架構,建立長效發展機制
統一技術架構,構建開放合作的生態體系,建立長效的發展機制,提供資源調度能力開放、算法集成框架開放、大數據服務開放。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應用接口及軟件集成框架,實現插件、API、SDK等多種形式擴展應用功能,滿足各警種業務的多樣性和個性化需求。基于通用協議,實現多廠家多種類型的硬件設備、軟件、算法、數據、應用的兼容。技術架構內的基礎軟硬件產品提供動態可擴展的能力,并有多種替代方案,保障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5、建立統一的運維管理體系,確保系統持續可用
建立統一運維的技術體系,提供面向跨網域、跨層級各類IT、物聯網軟硬件設備的統一運維服務,有效克服系統設備類型復雜多樣、設備數量龐大、建設分散、協議不統一的難題,實現一體化的監控、告警、故障管理,提供圖形化的系統邏輯關系配置和管理功能,并能夠快速定位和分析故障,提高運維管理效率,從而保障整體系統持續的高質量運行。
6、構建分層的安全防護體系,保證信息安全可控
應按照“嚴控邊界、縱深防御、主動監測、全面審計”的安全策略,結合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及涉密信息系統分級保護制度的要求,構建全程覆蓋的安全管理機制、全網防控的分層安全技術體系,從而保證互聯網、視頻專網和公安信息網之間的數據流轉通路能夠有效、安全的打通,保證各類信息高效、安全的流轉,保障公安信息網和視頻專網的安全。實現重要視頻圖像信息不失控,敏感視頻圖像信息不泄露。
二、未來可解決的業務需求
1、以“情指勤一體化”為核心的警務業務變革需求
面對日益嚴峻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形勢,城市交通管理應推進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情指勤”一體化實戰警務模式變革。
大情報系統,即構建交通運行、交通事件和輿情服務情報及分析服務體系,其基于公安行業內部、政府職能部門以及互聯網數據,實現多維數據、跨行業數據的融合,并基于大數據分析,實現業務導向的數據模型建設、應用。
大指揮系統,即構建指令型、管控型兩級指揮體系,實現職責清晰、導向明確、多級聯動的高效指揮體系建設,應對交通安全監管、違法打擊、治堵防堵、應急處突,并為廣大交通參與者、出行者提供更精準、更全面的服務。
大勤務系統,即構建以警員勤務為主體、設備勤務為輔助、機關業務部門高效履職的多元化勤務格局,從時間、主體、行為三個方面細化分為高峰勤務、平峰勤務、午間勤務、夜間勤務、干部勤務、機關勤務、特殊勤務以及現場執法勤務、非現場執法勤務、督查勤務等類型。
打通情指勤業務融合,破除業務“煙囪”,實現情報業務、指揮業務、勤務業務的互聯互通,達到情報指導勤務、指揮扁平高效、勤務協同作戰的目的。
2、以情報驅動業務為核心的情報體系建設的需求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購車成本降低,機動車與駕駛人數量逐年上升,車輛流動性加強,由車輛引起的交通違法、交通事故、交通擁堵等問題逐漸復雜化,極大的加大了交通管理的難度,也對交通管理部門打、防、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通管理需要從粗狂感知轉變為精細化感知,由單點情報到融合情報轉變。深入挖掘路口、路段、路網交通情報,實現點、線、面交通精細化綜合治理。
針對交通路口而言,已有路口感知設備已經實現了高集成、高精準地檢測、記錄,如路口闖紅燈自動記錄、路口機動車過車記錄。針對路口交通狀況越來越復雜的現狀,路口交通事件的發生已經不僅僅是由于車輛闖紅燈的違法行為,而需要結合路口更多的交通違法行為,比如車輛的左轉不讓直行、右轉不讓左轉、掉頭不讓直行等違法行為,以及行人闖紅燈、行人橫穿馬路等行人違法行為,深度挖掘路口異常駕駛行為,精準刻畫路口畫像,從而來輔助路口的精細化管理。
針對路段而言,異常號牌車輛、異常駕駛人車輛應該都需要納入交通情報范疇,比如假套牌車輛、失駕人員駕駛的車輛等,往往這些車輛以及駕駛人駕駛習慣存在問題,肆意違法,極易引發交通事故。而往往這些車輛通過普通的手段很難發現與識別,因此需要深度結合物聯網數據與業務系統數據,對此類異常車輛進行挖掘與標簽化,形成“一人一車一檔”,推行專項整治與打擊行動,減少交通隱患。
針對路網而言,需要依托物聯網大數據資源與業務數據資源,依托情報數據。分析擁堵成因與事故成因,找出車輛通行規律,找出關鍵擁堵路口與交通流量關系,實現交通信號自適應控制;找出事故多發地與事故誘因,針對事故誘因實現針對性建設。以緩解交通擁堵,降低交通事故為目的實現針對性治理。
3、以情報決策指揮為方向的指揮體系建設的需求
指揮是交通管理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交通管理行動的過程體現。指揮的好與壞、快與慢不僅是快速反應能力的體現,更是對交通管理活動的成敗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指揮動作的執行與否其實取決于情報感知的準確與否,因此需要堅持情報決策指揮的方向,確保指揮快速與精準。
首先,需要實現情報信息的統一歸口。指揮中心作為情報信息、警情信息的信息樞紐,需要實現所有警情信息的統一上圖,并由指揮中心進行警情信息的統一分層派發與警情處置跟進,打破傳統的多層指揮與與交叉指揮的問題,保證的快速處置。
其次,要實現處警力量的統一歸口。結合所有可以調配的處警力量,包括人員、設備,實現圖上點兵,在遇到重大警情或者重大事件時,可以實現迅速的聯勤聯動,快速處置,并且結合固定點視頻與移動端設備,實現語音對講與視頻處置跟蹤。
4、以警情驅動勤務為原則的勤務體系建設的需求
目前,各地交通管理部門勤務運行機制已經建立,大部分已經建成PGIS、GPS、350M無線調度、天網監控等眾多信息化應用系統。這些系統已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通過終端定位系統對街面巡控警力進行調度管理,具備了初步的報備功能。但從基層實戰的信息化需求來看,勤務管理還不能做到動態化、精細化、規范化,如街面巡控力量“微單元”沒有形成有效戰斗力。因此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完善勤務聯動聯防機制,充分利用人員勤務與設備勤務,實現勤務跟蹤警情走,勤務隨著警情變的機動勤務機制。做到警情精準到人,警情處置過程流程化跟蹤、警情結果反饋評估的閉環勤務機制。
其次,提升勤務作戰能力,通過智能化設備與手段,提升單個警員、警車的作戰能力。如通過警務通實現車牌、人臉的智能化掃描,通過警車車載設備實現智能識別與預警應用,打通融合視頻通話、語音通話、消息共享通道,實現消息快速傳遞。向科技要警力,持續提升單兵綜合作戰能力。
最后,要結合物聯網發布手段與互聯網發布手段,實現異常信息的自動聯動發布與預警,將事故、違法、預警等信息對外進行實時推送,告知駕駛者當前的交通狀況,從而合理選擇出行方式,降低盲目出行帶來的交通擁堵等問題。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為智慧交通注入了多元價值,對于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創新社會治理、服務民生具有重大重要意義,也必將為推動信息化、立體化的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警務機制改革和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提供強大動力。
文章來源:中國安防行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