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9 09:10:25
來源:互聯網
近年來,空軍裝備建設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隨著大量高新技術武器裝備陸續投入部隊,飛行模擬訓練在空軍戰斗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從1958年仿制“林克”飛機儀表練習器開始,從機電式模擬到計算機數字式模擬,從單一的技術平臺到戰術、戰役平臺,更是成立了空軍某飛行模擬訓練基地,作為信息化條件下體系對抗模擬訓練的核心接點。空軍的飛行模擬訓練,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距離實戰越來越近。
零風險,提升戰斗力的“磨刀石”
“107準備就緒,請求起飛。”
“可以起飛!”空軍某飛行模擬訓練基地教員孫大廣站在艙內的教控臺前下達命令。
“飛機”在大屏幕的“跑道上”驟然咆哮,飛行員座艙下的六自由度平臺開始有節奏地抖動起來。
當顯示飛機離地面的高度剛60米時,孫大廣對著顯示器的菜單快速點擊了一下鼠標,他設置了一起左發失火的故障。
瞬間,飛機的狀態急劇發生變化,向左傾斜偏轉。此時的飛機高度顯示是400米。
座艙內的飛行員忙著保持飛行狀態,卻在處理特情時出現了差錯,扳下了右發防火開關。結果雙發全部停車!
此時的飛行高度,在雙發停車后,已經不具備空中開車條件,座艙內大汗淋漓的飛行員一臉無奈,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飛機一頭“栽”到了地面。
“不論地面準備多全面,都不如到模擬機上體驗一下。”孫大廣說,“尤其是特情處置千變萬化,只靠對緊急情況操作程序的死記硬背和動作模仿,不能有效鍛煉緊急情況下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
在實際訓練中,自由空戰、超低空山谷飛行、空中加油等高難飛行課目,組訓難度大、安全風險高。但通過基地模擬訓練這個“中轉站”,可以有效提高飛行員的空間動態感知、狀態判斷和飛機操控能力。同時,對風險點進行排查及反復演練,熟練掌握特情的處置方法,提高飛行安全余度。近年來,空軍組織的這些高難課目訓練考核,飛行員們都經過了模擬訓練的淬火。
高效益,新戰法的“試驗田”
隨著總導演一聲令下,一場多機種對抗演練在空軍某飛行模擬訓練基地指揮導調大廳的大屏幕上驟然打響。
戰前預案是經過嚴密設定的,“紅藍”雙方起飛機場與實地完全一樣。各類軍事目標清晰可見,作戰場景在飛行員眼前顯現和實際戰場環境一致,連導彈發出的巨大響聲,目標爆炸的沖天火光都非常逼真。
近年來,建立在網絡化、基地化基礎上的空軍模擬化訓練,緊貼實戰,漸行漸實。飛行模擬訓練早已不是過去簡單意義上只求安全效益、經濟效益、裝備效益,其訓練效益更為突出。
在大屏幕上,戰場態勢一目了然。“紅軍”多機編隊起飛,準備對“藍軍”重要軍事目標進行精確打擊。當雙方到預定空域后,所有的戰術動作和戰法運用,都由各方指揮所和參戰人員按預先計劃完成。
正是在對抗中,一項項新戰法在模擬訓練這塊“試驗田”中得到模擬仿真推演,對抗雙方以及導演部,及時就新戰法進行評估,提出改進辦法。
基地主任宋乃宏介紹說:“飛行員在近戰格斗中高難度特技動作、戰術意識、戰斗動作、應變能力、心理品質等等,都可以通過模擬訓練完成,能大大縮短訓練周期。”
基地為任務預演提供了良好的模擬訓練條件,通過衛星照片、航空偵察以及其它情報手段采集到的作戰地域地形地貌、建筑分布、兵力部署等所有信息,都能逼真地在虛擬世界里構建出來。飛行員可以在模擬器上熟悉他們將要奔赴的戰場、打擊的目標,演練他們將要運用的戰法。
大體系,準實戰的“演兵場”
去年10月,空軍首次組織了多兵機種遠程異地分布交互式體系對抗模擬訓練。當時,承擔這項訓練保障任務的空軍某飛行模擬訓練基地剛剛組建5個月。
“星空”下,兩架掩護機在“夜色”中拔地而起。升空后,飛行員楊朝輝收住油門桿,把速度放慢,刻意和掩護機拉開一段距離。剛到達預定點,兩架掩護機便開始進行大幅度的鉗形機動,以此拓寬吊艙干擾雷達的輻射范圍。
在掩護下,楊朝輝迅速突破“防區”,截獲目標、鎖定、發射一氣呵成,目標摧毀!
“不默契,無勝利!體系對抗強調的就是體系二字,要想發揮出體系作戰的威力就少不了默契的配合,而模擬訓練能夠非常有效地體驗和提升默契度。”模擬“紅藍”對抗講評時,楊朝輝感觸頗深。
隨著模擬訓練裝備由單機訓練向合同訓練和體系對抗訓練發展,模擬訓練對于戰法研究、作戰效能評估和發展戰略研究,正起著特殊而巨大的作用。
“多機種訓練不可能經常組織,尤其是帶有實戰背景的大規模演習,許多新飛行員都沒有參加過。”基地政委王佃寶介紹說。
利用網絡技術實現飛行模擬器聯網,在實戰背景下開展多機兵種聯網對抗模擬訓練,已成為如今空軍飛行模擬訓練革命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