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合組織聯合軍事演習之中,我軍炮兵部隊再次顯現了快、準、狠的威力,超出俄羅斯等國炮兵部隊,打出了國威軍威。
這種情況并不僅僅是我國炮兵能力的提高,而是體現我軍陸軍部隊信息化能力的升級,尤其是戰術互聯網的運用極大的提高我軍陸軍部隊的作戰能力,實際上在前不久俄羅斯坦克大比賽上,俄羅斯媒體也承認“在參加比賽的各國坦克之中,只有我國的96A坦克配備有戰場管理系統,它可以極大提高坦克在戰場的作戰能力”。
威武的大炮需要先進的指揮控制系統才能發揮應用的效能
所謂戰術互聯網,指的是通過數字無線電臺、異步轉移模式(ATM)交換機、互聯網控制器、戰術網網關和域名服務器,將定位報告系統,戰場態勢感知與數據分發系統、指揮控制平臺互聯成一個基于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TCP/IP)的分組數據網。它通過為個系統提供發送和接收公用數據元素的方法,采用通用的通信協議并給予用戶接入互聯網信息的能力而實現互操作。
一般認為戰術互聯網是數字化部隊的基礎,它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針對師旅級指揮機場的自動化指揮系統,一個是針對團營級戰場態勢感知系統,其核心就是實現指揮機關、作戰部隊乃至單兵、單個武器裝備之間戰術數據交換和共享,這樣就可以為戰區內的部隊提供實時的戰場態勢感知,完成各作戰單元之間的指揮和協調,從而實現一體化作戰,發揮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
戰術互聯網實際上是民用AD HOC網絡的前身,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無中心、不依賴基礎設施的無線移動通信網絡,整個網絡沒有固定的基礎設施,每個節點都是移動的,并且都能以任意方式動態地保持與其它節點的聯系。在這種網絡中,由于終端無線覆蓋取值范圍的有限性,兩個無法直接進行通信的用戶終端可以借助其它節點進行分組轉發。每一個節點同時是一個路由器,它們能完成發現以及維持到其它節點路由的功能。因此它比較適合在戰場環境下使用。
美軍戰術互聯網建設走在世界前列
美軍在戰術互聯網走在世界前列,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就開始了戰術互聯網的研究,1994年美軍正式將戰術互聯網作為數字化部隊的物質基礎來發展,1997年利用先期設備進行了旅級數字化部隊的實戰演習,對戰術互聯網的概念、操作程序等進行驗證,根據相關資料,按照美軍的說法,利用戰術互聯網,其數字化部隊的戰場態勢感知速度比普通部隊提高8倍左右,指揮和控制響應速度提高60倍,信息接率提高4倍,有效的提高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根據相關資料,美軍的戰術互聯網由以下設備組成: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戰術多網網關、移動用戶設備和戰術分網系統、遠程接口網控制器以及局域網絡路由器等。單兵或者班一級獲得的信息通過數據終端向連級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匯集,后者傳遞給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由后者進行分析、整理然后向各個作戰單元發布。
美軍戰術互聯網終端
根據美軍數字化部隊的發展趨勢,我軍和相關科研單位開展對數字化部隊和戰場的跟蹤研究,以美軍相關系統為參照對象,結合我軍實際情況,對戰術互聯網在我軍陸軍部隊的運用進行先期的探索和論證工作。并且取得一批成果,在此基礎上,我軍開展了數字化裝甲合成營試點工作,為陸軍數字化部隊和戰場進行先期驗證。
進入新世紀隨著國家經濟技術實力的增強,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飛躍,我軍戰術互聯網的發展加快,重點發展陸軍旅級部隊的數字化指揮與控制系統,力求形成陸軍數字化指揮控制系統的框架,進而完成陸軍數字化指揮控制體系的建設,根據相關新聞報道,2011年,我軍第二代初級戰術互聯網列裝部隊,這是我軍首次成建制列裝新型初級戰術互聯網裝備,它是目前我軍機動通信領域最先進的指揮信息系統,該型指揮系統集戰術電臺通信、干線傳輸、網絡管理、安全保密等設備、功能于一體,可以為戰場態勢實時感知和精確指揮控制提供機動網絡平臺,是機動戰場形成一體化作戰體系的“神經脈絡”。新裝備形成戰斗力后,將改變過去指令傳輸多樣、分散及系統不配套、不兼容等問題,逐步實現“語音指揮向數據指揮、單裝效能向網系聚能、信息逐級流轉向同步接收、逐級自我保障向區域整體保障”的轉變。
我軍陸軍部隊以裝甲部隊數字化為牽引,全面鋪開戰術互聯網建設。
由此可見,我軍陸軍部隊戰術互聯網建設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陸軍部隊數字化建設得到較大進展,各兵種的戰場態勢感知、指揮控制能力、火力打擊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軍炮兵部隊在演習屢屢取得優秀成績并不是偶然。
當然我軍戰術互聯網建設在廣度和深度還有待加強,包括進一步提高與其他軍兵種的協同,各作戰單元數據交換能力更強,更快,還有就是信息安全能力也不容忽視,戰術互聯網是利用無線電進行大規模數據交換和傳輸,對方非常容易進行截獲和干擾,甚至注入病毒攻擊整個網絡,所以如何提高戰術互聯網的安全性是相關部門需要重視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