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 11:42:51
來源:互聯網
非接觸式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是建立在人體生理信號測量基礎上的創新型心理評測系統。主要心理學依據是人的情緒/心理變化會影響到大腦前庭系統,大腦前庭系統進一步控制面部肌肉產生微小振動,情緒/心理的變化會引起面部肌肉不同的振動方式。通過前端高清攝像頭視頻采集,利用計算機視覺分析方法測量面部肌肉點位的振動頻率、振幅、對稱性、頻譜分布等參數,建立面部肌肉振動規律與心理指標之間的關聯映射關系,通過統計學、深度學習等方法進行建模,實現通過震動影像分析判斷人的情緒/心理狀態。系統可用于大規模人群異常心理快速篩查,準確 判斷人員是否存在心理異常,實現對重點人員的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理。
二、系統技術特點
(一)非接觸式參數測量
采用基于大數據分析與深度神經網絡技術的建模方法,利用攝像頭非接觸式方式采集20秒視頻,通過分析面部肌肉振動變化情況,計算人員壓力、焦慮、活力、自控等8項參數,可用于大規模人群快速情緒篩查,及時發現情緒及心理異常。
(二)全流程國產化
硬件部分使用國產品牌電腦,采集攝像頭、讀卡器內置國產芯片,定制化生產。軟件部分全部自主開發,兼容國產化操作系統(如麒麟系統),系統全流程自主可控。
(三)個體建模追蹤預警
可對每個測試個體建立模型,對其心理狀態基線與演化規律進行量化,客觀分析情緒心理參數,避免被測人規避和偽裝,并對個人心理狀態進行持續追蹤與預警,達到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理。
(四)心理模型持續更新
由專業心理醫生對受試者進行回訪與標注,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多與數據的積累,模型可智能排序、綜合分析、自動化升級,更加契合用戶群體。本系統不僅可以實現對被測人員當前情緒的檢測分析,隨著檢測次數的累加,可以對每個人的情緒狀態與演化規律進行個性化建模,基于其情緒基線并結合多次測量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調整優化,不斷改進完善數據模型。
(五)人工智能算法
本系統以心理生理相統一,任何心理變化都會觸發肌肉震動為基本原理,利用震動影像技術捕獲肌肉震動變化情況,反映情緒心理狀況。系統采用先進的深度學習技術進行肌肉震動參數、情緒指標計算,不斷提升分析精度。
三、系統優勢及安全性
該系統系科研立項研究項目,由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專家團隊聯合開發,可部署在會議室、心理咨詢室等室內場所,全天均可使用,僅需靜坐20秒視頻采集便可完成單次分析。系統目前已完成國產化適配,可使用信創計算機和麒麟操作系統,同時系統采用單機版或搭建局域網方式運行,測試數據保存在計算機內部,可確保數據絕對安全。
四、系統試用情況
該系統已在多個單位和部門進行了試點,共測試2萬余人次,對人員情緒和心理狀態和心理狀況分析,單次測量預警精度超過85%,個體建模后跟蹤預警精度超過90%。在測試過程中,及時發現了存在心理壓力需要疏導的人員,起到了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