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4 08:57:47
來源:軍橋網
現階段,我國正進入“突發公共事件的高發期”和“社會高風險期”,應對這“兩高”是我國政府的當務之急。目前,應急平臺系統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在近兩年的重大突發事件中,為災情報告、應急指揮、實施救援等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面向公共安全的應急反應平臺”已被列入中國中長期規劃的優先發展領域之一,物聯網技術恰恰有助于新一代應急系統的研制發展。
新一代應急平臺:更準、更廣、更快
目前國內已經建設和準備建設的應急平臺系統主要還是基于傳統PSTN、集群通信等技術來實現各聯動部門之間的流程整合,而缺乏對應急事件態勢的精確感知。然而,突發自然災害和社會公共安全的復雜度不斷提高,應急事件更復雜、牽涉面更廣泛、處置的難度也日益增加,所以新一代應急平臺系統的設計必須滿足更高的要求。從技術層面上看,新一代增強型應急平臺系統應具備如下幾個明顯的特點和要求:
寬帶和多媒體通信:系統能實現將語音、數據和視頻等融于一體的通信能力,為指揮中心和事發現場之間提供反映現場真實情況的寬帶音視頻通信手段,支持應急響應指揮中心和現場多個車載指揮系統之間的高速數據、語音和視頻通信,支持對移動目標的實時定位。
無線和移動:由于事發現場的不確定性,應急指揮平臺必須具備移動(或準移動)的性能,具備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均能和指揮中心共享信息的能力,利用移動計算設備,減少應急呼叫中心對固定場所的依賴,提高應急平臺核心機構在緊急情況下的機動能力。
現場信息精確感知:系統能實現對應急事件的多元信息采集和報送,與應急平臺綜合數據庫和模型庫的各類信息相融合,形成較完備的事件態勢圖。并結合電子地圖,基于信息融合和模糊動態預測技術,對突發性危機公共安全的事件發展趨勢(如火險蔓延方向、蔓延速率、危險區域等)進行動態預測,進而為輔助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有效地協調指揮救援。
物聯網“救急”
作為溝通客觀物理世界和主觀感知世界的載體與橋梁,物聯網最大的優勢在于,通過一組大冗余、低成本的簡單傳感器協同工作,以更直接、更精確的方式對環境信息進行全面監測,進而實現對復雜環境或復雜事件的精確感知。無線傳感器這種自組網的能力使其與傳統網絡相比,具有高可靠性、高抗毀性、隨需而設、即設即用等特點,尤其適合于無法部署固定線路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比如化學品泄漏、河流污染、火災礦難等需要快速、靈活部署的突發性災難事件等。
物聯網可構建面向應急平臺系統的臨時性、突發性基礎信息采集環境。物聯網具有對復雜環境和突發事件的精確信息感知能力,建設基于物聯網的信息采集、分析和預警體系,一方面可以實現對突發災難性環境(如環境污染、礦山安全、地鐵、廣場等人群密集區域的火險及地震等災難事件)的精確監測;另一方面,可利用網絡中具有GPS定位和GPRS通信模塊的多模移動信息采集終端,提供全網節點定位和救援人員的實時定位跟蹤;同時,還可以結合電子地圖,將現場動態信息與應急平臺綜合數據庫和模型庫的各類信息融合,依據事件發展模型,形成較為完備的事件態勢圖,對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蔓延方向、蔓延速率、危險區域、發展趨勢等進行動態預測,進而為輔助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新一代應急平臺系統應是一個內部強耦合的分布式復雜智能系統,須改變現有的以傳統PSTN為主的單一通信模式,并具有充分融合各種通信技術(有線通信、無線通信和衛星通信等)和各種網絡(移動通信網、固定通信網、互聯網、傳感網等)的業務能力,將區域部署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局域部署的無線自組織網絡以及廣域部署的移動網絡互補融合,針對突發現場多元信息實時采集報送、應急現場移動指揮接入,以及應急指揮中心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智能分析預警等特色內容,研制適合我國實際國情的新一代增強型應急平臺系統。
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應急平臺系統發展空間巨大,應用前景廣闊。全國大中城市的應急平臺與聯動系統初期建設規模龐大,即使是已建系統的升級和服務也將是不小的規模。應急平臺對多部門聯動、應急現場信息共享、應急現場環境感知的需求日增加強,物聯網的技術特點恰好能與這些需求相吻合,而應急平臺系統的建設也將帶動物聯網盡快從試驗環境走向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