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9 09:08:52
來源:
低空體系作戰能力建設是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體系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未來信息化戰場上,一體化聯合的多維空間力量與行動的整體對抗,突顯低空體系作戰能力的重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思考我軍基于信息系統的低空體系作戰能力建設迫在眉睫。
■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主戰場已飄移至低空,低空戰場的爭奪正成為戰場制勝的關鍵
低空,通常指在地(水)面以上,1000米以下的空間層面,是銜接地面、水面戰場與中高空、太空戰場的中間紐帶。
信息化條件下一體化聯合作戰是多維空間力量的整體對抗,戰場已滲透至地面、海上、低空、中空、高空、太空以及電磁和網絡等多領域。隨著軍隊作戰方式從以地面為主的機械化合同作戰向信息化條件下多維空間聯合作戰轉變,其角逐的主戰場已由傳統的地面(海上)戰場向上飄移至低空,尤其是在300米以下的低空和100米以下的超低空戰場,已成為敵對各方投入交戰力量最多、對抗行動最為稠密的空間層面。誰掌控了這一空間,對下可有效控制地面、海上戰場,對上可限制甚至制約中高空和太空戰場,是聯合作戰承上啟下的“咽喉要沖”。因此,強化低空體系作戰能力建設就成為制勝信息化戰爭的突破口。
低空體系作戰能力,是指以陸軍航空兵為骨干,由空軍強擊航空兵、海軍岸艦航空兵、空降兵與陸軍炮兵、防空兵、電子對抗兵、特種部隊等兵力、火力及電磁力量直接參與的1000米以下戰場空間爭奪的諸軍兵種構成的力量體系能力。由于低空戰場既不適宜空軍的殲擊、轟炸航空兵活動,更不是太空力量活動的場所,而僅靠地面炮兵、防空兵以及電子對抗等力量又難以實現有效控制,以陸軍航空兵為骨干的諸兵種力量單元,以信息融通為紐帶,可形成強大的低空體系作戰能力,有效地配合空中力量和地面部隊實現全方位立體作戰。
建設低空體系作戰能力,并不需要將諸軍兵種專業力量在平時納入統一的體制編制內,而是強調戰時通過聯合作戰綜合信息系統的鏈接,實現諸軍兵種專業力量各要素的綜合集成,從而實現戰場感知、決策、機動、打擊、防護等作戰行動的一體化聯動。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是諸軍兵種專業力量的武器平臺與裝備系統的信息含量要達到一定閾值,具有能實現諸軍兵種專業力量諸要素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無縫鏈接的綜合信息系統。因此,聯合作戰綜合數據鏈的研發與應用就成為構建低空體系作戰能力的重中之重。
■強化以陸航為骨干的低空作戰能力建設,是世界強國打造“飛行化陸軍”的共識與大勢
隨著現代戰爭對低空爭奪的不斷加劇,世界各國均加強了以陸軍航空兵為骨干的低空作戰力量體系的建設。
美軍早在1965年就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以直升機為主要機動工具的空中突擊師。越南戰爭中,美軍探索了靈活運用陸軍航空兵奪取低空作戰主動權、以“一樹之高”的低空優勢掌控戰場,快速打擊、快速機動的新戰法,如“鐵錘”加“鐵砧”戰術、“蛙跳”戰術等,展示了陸軍航空兵這支新銳兵種的巨大效能。戰后,美軍在總結越戰的基礎上,創立了“空地一體”作戰理論。在此理論牽引下,美軍以陸軍航空兵為骨干的低空體系建設開始進入快車道。
現今,美陸軍在師級作戰單位均編有陸航旅,擁有120余架可直接投入戰斗的直升機。陸航部隊編配齊全,其一個攻擊直升機營就編有攻擊直升機分隊、情報與電子對抗分隊、戰斗支援分隊和維修保障分隊等,單元作戰能力較強。在美軍于冷戰后發動的歷次海外用兵中,以陸軍航空兵為首的低空作戰力量均發揮了拳頭作用。某種意義上,陸軍航空兵已成為美軍一體化聯合作戰中低空戰場上的主要突擊力量,聯合火力打擊的重要成員,聯接空地戰場的重要紐帶,特種作戰的輕騎兵和綜合保障的多面手。
截至2009年底,美軍的陸航力量占其陸軍總員額已達52%,擁有各型號直升機5000余架,陸軍每萬人擁有直升機110架。除美軍以外,俄軍目前也在大力發展直升機部隊,現已裝備各型號直升機約2800架,陸軍每萬人擁有直升機約70架。與之相比,我軍陸航部隊無論從裝備數量還是質量、類型上,均處在初級階段。因此,加大與加快以陸軍航空兵為骨干的低空力量體系建設的投入與發展,據此強化對低空戰場的控制權,是推進陸軍轉型、打造全能“飛行化陸軍”的必由之路。
■以做大建強“低空鷹隼”為突破口,牢牢掌控“一樹之高”的戰場制勝命門
著眼世界新軍事變革,把握戰爭形態變化規律,以做大建強“低空鷹隼”為突破口,牢牢掌控“一樹之高”的戰場制勝命門,鍛造“站在肩膀上作戰”的新型陸軍,是當前深化陸軍改革、加速推進陸軍轉型的當務之急。
科學規劃低空作戰力量體系的頂層設計。低空體系作戰能力建設是涉及多軍兵種作戰力量的融合生成問題,需要建立健全以陸軍航空兵裝備體系信息化建設為主導的組織領導體制。集中建設,科學規劃,按照聯合作戰和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的總體要求,搞好低空作戰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要在時機成熟時,在陸軍航空兵現有基礎上增編強擊機分隊、機降分隊、特種作戰分隊等專業作戰力量,將低空作戰力量體系中的諸軍兵種力量實施科學整合,才能在初戰即可能是決戰的信息化戰場上發揮雷霆萬鈞之勢。
協調發展低空作戰體系各兵種力量。加速推進以陸軍航空兵為重點的低空體系兵種力量建設,在規模、人才與裝備研發等方面加大力量投入,不斷改善直升機平臺與機載武器系統的戰技性能,大力推進以武裝直升機為主的各種用途機型的體系配套建設,快速提升武器裝備系統的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陸航部隊的快速機動能力、空地攻擊能力、綜合保障能力、特種作戰能力和空中指揮控制能力。同時加快低空協同作戰的諸軍兵種專業力量信息化建設,提升各單元的體系作戰能力。應著眼低空協同作戰,優化力量結構,重點發展能與陸軍航空兵協同作戰的陸軍炮兵、電子對抗兵、低空支援航空兵、直升機載機航空兵、無人直升機、直升機空中加油機、直升機海上保障平臺及機降兵、傘降兵和特種兵等低空作戰其他兵種力量建設。
建立適應低空作戰需求的聯合指揮體系。理順低空作戰骨干力量與其他協同作戰力量之間的指揮控制、協同配合關系,是基于信息系統的低空體系作戰能力建設的關鍵。要充分依托我軍信息化聯合作戰指揮平臺,構建低空作戰力量聯合指揮體系,提高低空作戰力量體系諸軍兵種互聯互通互操作能力,使之成為要素作戰效能的倍增器。
搭建低空作戰力量體系綜合集成平臺。當前,我們應緊貼低空作戰力量體系諸單元要素自身特點,結合低空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的架構,按照“系列化、通用化、模塊化”的研發思路,大力加強低空作戰力量體系諸單元要素信息系統的一體化建設,實現低空作戰指揮控制系統、情報偵察系統、預警探測系統、通信聯絡系統、電子對抗系統與武器作戰平臺信息化系統的一體化整合,有效搭建起低空作戰力量諸單元要素綜合集成的信息平臺,真正實現低空戰場上由傳感器驅動武器平臺,實現偵察感知、通信聯絡、指揮控制與部隊戰場機動、電磁攻擊、火力打擊、綜合保障等行動的整體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