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5 09:16:13
來源:網絡
一戰爭概念寬泛化
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里的大量應用,使人類社會的戰爭行為更加復雜多樣,戰爭的概念更加寬泛。
1戰爭的發動和實施者增多
工業時代的戰爭,是指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的軍隊與另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的軍隊進行的武力較量,但在未來的信息時代,科學技術普及,信息資源共享,秘密將更難以嚴守,武器制造技術將更容易擴散。此外,計算機病毒和大眾傳播媒介的控制,并成為信息戰的重要手段。所以,未來的信息社會中,國家并不是戰爭的唯一發動者和實施者,戰爭不一定在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進行,恐怖組織、販毒集團、工商集團、民族部落、宗教組織、犯罪團伙等團體都可能成為戰爭的發動者和實施者。
2戰爭也包括非暴力行為
傳統的戰爭理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政治的工具,是對暴力手段的運用,是“流血的政治”。戰爭之所以成為戰爭,并且區別于其他社會活動,關鍵就在于它依靠著暴力這一主要手段,具有其他政治手段所不具備的暴力特征。因此,戰爭始終不能離開暴力而存在。但是,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戰爭未必是一種暴力行為,流血與不流血的戰爭將同時存在。在不流血的戰爭中,交戰雙方將不再是立即投信入大批軍隊和飛機、大炮,而是運用計算機網絡對敵指揮控制系統實施攻擊,使對方陷入一場信息災難之中,在不流血的情況下戰爭就有可能決出了勝負。
3戰爭與和平的界限模糊
工業化戰爭通常是以飛機開始轟炸、火炮開始襲擊作為戰爭開始的標志,以軍隊投降、軍事設施和工業基礎遭到摧毀,無法再進行火力對抗為戰爭結束的標志。而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戰爭將是以信息攻擊開始,以信息系統,以及支持信息系統的信息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和被控制,無法再進行信息對抗為戰爭結束的標志。但是,信息攻擊有可能在戰爭開始前的“和平”時期即已開始,其開始時間難以精確計算,甚至根本沒有明顯的特征,只不過是在攻擊強度上有著區別。而且,支配戰爭的全球信息基礎設施是一套巨大、復雜的信息系統,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業網絡和基礎設施支持的。單純軍事信息系統的毀壞,不能代表信息化戰爭已經結束。所以,戰爭與和平之間將沒有明顯的界限。
二戰爭目的有限化
21世紀后,世界性大戰爆發的可能性減小,局部戰爭將成為戰爭舞臺上的主角,戰爭目的將更加有限。
1戰爭勝負價值觀改變,不追求“終極目標”
工業時代,戰爭通常以敵人是否被消滅和占領多少土地為勝負價值標準,消滅的敵人越多,取得勝利就越大;占領敵國的領土越多,取得的勝利就越徹底。在這種勝利觀的支配下,戰爭不是空間越打越大,就是時間久拖不決。而在信息時代,戰爭發動者為減少人員傷亡,追求的目標與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不再追求完全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剝奪敵國的生存權力,或完全占領對方國土,使其成為自己的殖民地,迫使敵方徹底投降等“終極目標”,而是有限度地作出讓步,開出讓對方可以接受的條件,追求最小的“代價利益化”,即:自己付出的代價與所取得的利益之比最小。
2戰場高度透明,戰爭進程的可控性明顯提高
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戰場上的士兵除裝備輕武器之外,還裝備有由數字通信裝備、單兵戰場信息綜合處理機和全球定位系統組成的電腦系統。前線的傳感器、太空的衛星將不停地把各種情報傳輸給指揮機構的計算機系統。這些情報信息的圖像畫面完全可以實時地出現在戰爭決策者的顯示屏上,從而能更多地了解敵我雙方的位置、態勢,以及集結、運動等情況,因而能夠立即對敵我雙方發生的各種情況做出反應,部隊能夠立即按照指揮者的意圖采取行動,使作戰進程幾乎與決策同步進行,戰爭進程的可控性明顯提高。
3信息時代戰爭目的的有限性
不同以往信息時代戰爭目的的有限性與工業時代戰爭目的的有限性不同。不僅在有限的程度上有區別,而且本質上也有區別。在工業時代的戰爭中,尤其是局部戰爭中,雖然戰爭目的也具有有限性的特征,但是,這主要是受客觀條件的制約,戰爭實施者沒有能力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或受外部條件限制而不能進行更大規模的戰爭。而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戰爭目的的有限性則主要是戰爭發動者為了某種目的主觀上有計劃、有步驟進行控制的結果。
三戰爭手段信息化
在工業時代,進行戰爭的手段主要是飛機、艦艇、坦克、火炮、導彈等硬殺傷武器裝備,雖然它們也含有電子信息技術的成分,但其含量并不高。而信息時代的戰爭手段,則在此基礎上發生了質的飛躍,戰爭手段不再僅僅是鋼鐵龐然大物,而是精巧的智能化武器和設備。工業時代所進行的機械化戰爭,強調的是火力的運用,需要的是鋼鐵,而信息時代進行的戰爭,則十分注重于打擊對方的信息設施,強調的是信息的控制,需要的是硅片。
1作戰平臺的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
未來戰爭將是一場信息的較量,要求武器平臺的信息化程度大大增強,以適應戰爭的需要。信息化作戰平臺不僅裝備有多種信息傳感設備,以便探測敵方目標,為實施精確的火力打擊提供目標信息,而且還有足夠的計算機系統及聯網能力,能為各種作戰行動及時而有效地提供輔助信息。信息化作戰平臺除了能充分地利用已方和敵方的信息外,還有偵信息戰期 察、干擾、欺騙的功能,有不使敵方利用已方信息的能力。
2智能型精確制導彈藥將普遍應用
目前,國外大量裝備的精確制導彈藥大都屬于第三代,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比如:反坦克導彈需要人員在近距內操縱才能命中目標;空空導彈采用的是半主動雷達制導,需要機載雷達連續跟蹤照射。而未來的精確制導彈藥將實現智能化,即:武器系統具有自主能力,能自動完成對目標的探測、分析、攻擊和評估。從發射制導體制來看,將采用慣性+雷達主動末制導技術,具有“發射后不管”、自主識別和遂行多目標攻擊任務的能力。
3電子計算機成為重要的軟殺傷武
電子計算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機理,它是在計算機網絡上進行戰爭、爭奪制信息權的主要工具。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只需敲擊計算機鍵盤就可能達到攻擊對方軍事樞紐、破壞經濟命脈等多種目的。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這種戰爭工具更具威力。利用計算機生成圖像技術將真人圖像進行剪接,可以很容易地實施欺騙。比如:“制造”一場“真實”的新聞發布會、首腦會議,甚至一次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決定性作戰,以產生任何所需要的效果,使敵方在視聽方面產生錯覺,其結果會“超過1000輛坦克的威力”。因此,電子計算機是未來戰爭中最重要的軟殺傷武器。
四戰爭空間擴大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擴展了兵力、兵器作戰的空間性能,大大提高了對敵人的持續打擊能力、快速的信息處理與分發能力,使戰場空間形態發生巨大變化。在信息化戰爭中,戰場空間形態進一步發展,交戰的縱深更大、領域更多、立體性更強,交戰將在全方位進行,沒有明確的戰線。
1遠戰能力提高,戰場呈現大縱深信息化
戰爭中,由于兵力、兵器遠距離作戰能力空前提高,使戰場平面范圍擴大,作戰向遠近交叉的大縱深發展。一是作戰偵察距離增大。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實施全縱深、全面積的偵察與監視;二是武器裝備的射程和航程增大。洲際導彈的射程可以打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戰略轟炸機經過空中加油后可以實現環球飛行;三是兵力機動能力提高。能夠實現“全球到達”。因此,各國軍隊將廣泛采用大縱深、遠距離作戰,戰場的縱深將會進一步擴大,使前方與后方的界限進一步模糊。
2兵力部署廣泛,戰場呈現高立體
工業時代的戰爭主要在地面、海面、水中和十幾公里以下的空中進行,上百公里以外的空間作戰只起支援和輔助作用。而在未來的戰爭中,作戰武器裝備分布高度拉大,向高度更高、深度更深這兩個極端方向發展。航天技術領先的軍事大國,很有可能在太空建立理想的空間兵站和天基作戰平臺;海洋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發展,使增大下潛深度有著廣泛的天地,將把深海戰場立體空間向下延伸到一個新深度。
3電磁斗爭激烈,戰場呈現全方位
高技術兵器大量充斥戰場,導致在時域和空域中又疊加了一個頻域,即電磁戰場。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電磁空間的利用更加充分和復雜,將充滿激烈的電子偵察與反偵察、電子干擾與反干擾、電子制導與反制導、電子摧毀與反摧毀的斗爭。電子技術裝備所利用的電磁頻譜將覆蓋從極低頻、短波、微波、毫米波、亞毫米波、紅外到可見光等全部頻譜。而且,電磁空間將全方位地向其他所有空間擴展,并相互滲透,充斥其間。
五戰爭實施精確化
由于科學技術的制約,工業化戰爭具有許多不確定性:敵方的情況不能完全地掌握,敵方的目標不能準確摧毀。而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將能實時地掌握雙方的動態,準確地指揮已方的部隊,精確地打擊敵方的目標。
1精確探測,全面、準確地掌握情報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大量先進的偵察、監視、預警、探測裝備部署在各個戰場空間,其探測方式多、精度高,可以從各自不同的范圍和角度對探測目標實施晝夜監視。夜暗等不良天侯不再是障礙,“深挖洞”也不再是有效辦法。精確的探測器材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目標的特征,將獲取的信息相互印證和補充,從而得到全面、準確的情報。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任何目標都有可能被發現。
2精確定位,使戰爭更精確地進行
高技術傳感器、高分辨率照相、動態探測儀、熱與紅外探測儀、夜視等技術,以及用于爭奪信息優勢斗爭的電子對抗技術,為目標的精確定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導航定位衛星和通信衛星將大量使用,飛機、艦船、車輛直至單兵都將裝備GPS接收機,能夠得到精確的導航與定位信息及可靠的通信聯絡,了解各自在戰場上的確切位置,精度可達1米甚至更高,從而能使戰爭的進行更加精確。
3精確指揮,實施精確化的管理與監督
未來戰爭中,部隊將實現數字化、信息化,各級自動化指揮系統形成網絡,既能獨立使用,又能彼此聯結、上下溝通,指揮官既能對各種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判斷,又能準確、可靠地下達命令,可以不經過任何多余環節對部隊進行精確化的指揮,對戰場實施精確化的管理與監督。
4精確打擊,減少不必要的附帶損傷
各種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將使各種硬殺傷武器的精度大大提高,表現出難以置信的威力。工業時代,為打擊一個關鍵的目標,必須依靠消耗大量的資源,傾瀉成噸的鋼鐵、實施地毯式轟炸才能達到。而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由于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實施精確化的打擊,從而能將附帶損傷將減至最小。從幾千公里以外發射的導彈能從前一枚導彈打通的墻洞中穿過,“斯拉姆”巡航導彈在海灣戰爭中奇跡般的表現不再是偶然。發現即意味著命中,而命中即意味著摧毀。
六戰爭力量一體化
未來戰爭是一體化的戰爭,交戰空間充斥陸、海、空、天、電各個領域,不分白天與黑夜,不分前方與后方。交戰雙方將調集精兵強將,使用尖端武器,迅速轉入戰爭狀態。此時,將出現軍隊一體化、軍民一體化的局面。
1軍兵種之間的界限將打破
信息化戰爭中,由于信息技術在戰場上廣泛應用,使軍隊具備嶄新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能力,將使傳統的陸、海、空戰場連成一個陸、海、空軍都可以馳騁的統一作戰空間,保障所有參戰部隊和參戰人員能夠在統一的作戰意圖下實施多軍種聯合作戰,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軍隊的縱向和橫向聯系。這種趨勢無疑將對傳統的軍兵種結構造成根本性的沖擊,將促使軍兵種合成的迅速發展和范圍擴大,打破系統與系統間的界限,形成一個協調一致的整體,最終導致真正的陸、海、空一體化部隊的形成。
2軍用與民用技術設備之間的聯系將密切
從裝備方面看,在工業時代,坦克、飛機、軍艦、火炮是完全獨立于民用品之外的純戰爭工具,而在信息時代,雖然這些鋼鐵龐然大物依然存在,但更多、更重要的武器裝備卻是精巧化、智能化的電子信息設備。而這些軍事設備大都與民用產品具有部分或全部的兼容性,所以,許多民用產品都可以作為軍事裝備為軍事服務。
從技術方面看,未來戰爭的科技含量將繼續增加。由于科學技術的軍民通用性增強,所以,許多軍事技術都能找到相通的民用技術。隨著軍隊對信息系統依賴的加深,隨著民用信息通信系統在信息化戰爭設施中比重的不斷增大,民用信息技術將越來越體現出軍用性。
3軍人與平民之間的差別將縮小
工業時代的戰爭,軍人在前方,平民在后方;軍人拿槍打仗,平民做工支援,兩者界限分明。而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戰場不分前后方,打仗不分是否拿槍。科學家和工程師不僅可以為軍隊的信息系統提供維護與防護支持,特別是在計算機病毒防治與對抗、與網絡“黑客”的斗爭中充分發揮優勢,而且可以直接利用軍用或民用的通信網絡、計算機網絡和電視網絡,以及各種能產生電磁頻譜的器材,施放電磁脈沖、注入計算機病毒、編造各種假圖像和假信息,干擾、破壞敵人的電磁頻譜輸入、輸出系統,單獨或綜合地、直接或間接地實施信息戰。
總之,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將令人耳目一新,今天的幻想即將變成明天的現實。新軍事革命正劇烈地沖擊著世界各國,沖擊著軍事領域的方方面面。戰爭形態必將發生革命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