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 11:03:08
來源:轉載
近年來,世界強國高度重視網絡空間這一新興全球公域,圍繞網絡空間發展權、主導權和控制權展開激烈角逐。
放眼未來,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競爭影響深遠,堪比19世紀的海洋競爭、20世紀50年代的核競爭和80年代的空間競爭,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21世紀國際戰略力量的消長和大國的興衰。
托夫勒曾預言,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近年來,世界強國高度重視網絡空間這一新興全球公域,圍繞網絡空間發展權、主導權和控制權展開激烈角逐。美國聲稱要像擁有核優勢那樣擁有對網絡空間的控制,奧巴馬政府把擴大網絡空間優勢作為鞏固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重要舉措。在美國帶動刺激下,俄、英、法、印、日、德、韓等國紛紛跟進,將網絡空間安全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全面推進相關制度創設、力量創建和技術創新,試圖在塑造全球網絡空間新格局進程中搶占有利位置。放眼未來,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競爭影響深遠,堪比19世紀的海洋競爭、20世紀50年代的核競爭和80年代的空間競爭,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21世紀國際戰略力量的消長和大國的興衰。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網絡空間對抗日益常態化,沒有了平時戰時、前方后方之分,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和安全斗爭的內容與形式,也隨著網絡空間擴展和形勢發展起伏跌宕。歸納起來,主要聚焦在網絡情報活動、網絡攻防對抗、網絡實體控制、網絡輿情導控、網絡價值博弈、網絡規則制定、網絡技術比拼等幾個方面。
網絡情報活動
網絡情報活動,是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和安全斗爭最活躍的部分,主要指圍繞承載高價值情報的軍事網絡、民用網絡、用戶終端等,展開竊密與反竊密斗爭。從現實效果看,情報活動一經與網絡結合,便產生驚人效益,呈現出深滲透、低成本、高效率等特點。大規模的網絡情報活動,只有國家行為體才有能力組織。2012年5月底,現身于伊朗、以色列、巴勒斯坦等中東國家的“火焰”病毒,集截取屏幕畫面、記錄音頻對話、截獲鍵盤輸入、偷開藍牙設備等多種數據盜竊功能于一身,成為專門竊取他國機密情報的新型“電子間諜”,代表了網絡空間情報活動的新動向。據專家判斷,要制造這樣的病毒,不是國家行為是很難辦到的。近年來,各國網絡失泄密事件頻仍,網絡空間的情報活動愈演愈烈。世界各國對網絡情報活動雖然心照不宣,但“地下”竊密活動一旦曝光,仍然會掀起軒然大波。美國“棱鏡門”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網絡攻防對抗 大國強國競相加強網絡空間軍事力量建設
網絡實體控制
網絡實體控制,是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和安全斗爭最創新的部分,主要指針對國家重要工控系統、戰場核心控制網絡以及物聯網等,展開有效地滲透與控制活動。網絡時代的一個突出表現是一切皆在網中,網絡與實體深度融合,通過網絡直接操控終端實體,已成為很普遍的現象。網絡實體控制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系統入侵與病毒預置,達到入侵網絡、操控對手的目的。例如,2010年7月,伊朗核電站遭到疑似來自網絡大國的“震網”病毒的攻擊,超過3萬臺電腦“中招”,1000多臺離心機損毀,伊朗核發展計劃被迫擱置,開創了通過網絡控制并摧毀實體的先河。再如,2000年以來,美軍一直致力于發展能夠侵入對手戰場網絡系統、操控對手相關平臺的“舒特”系統,已經研發了6代裝備。2007年,以色列空軍利用類似系統,成功侵入了敘利亞防空雷達網,使敘利亞防空系統短期失效,遭受嚴重打擊。因此,利用網絡控制對手實體,造成另一方金融崩潰、交通混亂、水電停供,以及武器失靈等,將不再是天方夜譚。
網絡輿情導引
網絡輿情導引,是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和安全斗爭最尖銳的部分,主要指圍繞網絡信息的各種傳播渠道,爭奪輿論主導權進而爭奪人心的長期交鋒。網絡空間出現后,突破了信息傳播的傳統格局和多種門檻,各類信息網站、社交論壇、交流平臺的涌現,使網絡信息產生了實時性、爆炸性、虛假性、發酵性等新特性,網絡空間成為世界性的信息廣場、價值觀的交互平臺、跨時空的議政大廳、多新奇的流言工廠。針對網絡的這些特性,美國早在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就組建了網絡媒體戰部隊,將中國等國設定為假想敵。近年又著手組建“數字水軍”,偽裝用戶身份在假想敵國家主要微博、社會網絡及論壇中發表不利于政府的言論和觀點,制造輿論、主導輿情。2011年以來,發生在中東北非一些國家的顏色革命,背后都有大國網絡黑手推波助瀾的影子。
部分國家試圖運用網絡戰達成戰略目的
網絡價值博弈,是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和安全斗爭最高端的部分,主要體現在“網絡自由”與“網絡主權”兩種不同價值觀的沖突上。目前,國際上一些擁有網絡技術優勢的發達國家,推出所謂的“網絡自由”價值理念,打著“網絡無疆”、“人權大于主權”的旗號,以期把他國網絡變成不受約束的飛地,甚至“網絡殖民地”。我國等國家則提出“網絡主權”價值理念,強調在維護國家主權、保護國家網絡安全的前提下,維護個人網絡權益,開展網絡國際開發合作。“網絡自由”理念貌似光鮮,實則虛偽。一些西方大國的所謂“網絡自由”,實際上是他對你可以自由,你對他則絕對不可以隨便。“網絡主權”主張則是國家主權在網絡空間的映射,有其實在的邊疆、國防等內容,應成為世界各國都擁有的一分基本權力。
網絡規則制定
網絡規則制定,是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和安全斗爭最叫板的部分,主要圍繞網絡空間管理、利用、軍控、安全、沖突等規則制定展開合作與斗爭。網絡規則制定,關系網絡利用的公開、公平、公正,關系網絡空間的安全與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美國是互聯網的創始國,在網絡空間具有最大的話語權,制定網絡規則就必須與美國打交道。當前,美國對網絡安全高度重視,甚至揚言不惜動用武力保護美國網絡安全。對于制定國際網絡規則,美國一貫堅持雙重標準,只想對別國規范,不想規范自己。在“網絡軍控”問題上,美國也是態度曖昧、反復無常,反映出其在網絡空間還未取得足夠優勢。針對網絡空間復雜的對話情況,我國須堅持以負責任的網絡大國身份,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聯合相關國家,建立廣泛的國際網絡空間規則制定統一戰線,長遠謀劃、搶先動作,全面參與和推進網絡空間國際法律法規的制定。
網絡技術比拼 部分國家力圖繼續保有網絡空間技術領先優勢
從全球范圍看,信息網絡技術發展和應用嚴重失衡,西方國家處于絕對壟斷地位,全球網絡空間的核心信息技術、關鍵基礎設施以及國際互聯網的技術體制和運行管理,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掌控。全球中央處理器產量的92%、基礎軟件的86%源自美國。全世界13臺根服務器中,1臺主根服務器和9臺副根服務器設在美國,另外3臺副根服務器分別設在英國、瑞典和日本。2006年美國政府宣布無限期保留對負責控制互聯網流量的主要計算機的監控權。美國控制著全球主機注冊、地址分發和解析任務,實際上把持著國際互聯網的主動脈。不管哪個國家對美造成網絡威脅或危害,美國只需在根服務器上屏蔽該國域名,這個國家就會在國際互聯網上瞬間消失。
網絡技術比拼,是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和安全斗爭最基礎的部分,主要包括網絡核心技術、網絡應用技術、網絡管控技術、網絡攻防技術的全面較量,并聚焦在電子芯片、傳輸系統、操作軟件、多網融合、安防溯源、應急響應、容災備份、網絡攻擊、網絡防御等網絡技術的發展上。
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和安全斗爭,沒有技術支持便會根基不牢,擺脫不了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打破發達國家對網絡技術的壟斷控制、研發自主可控的網絡核心技術、打造過硬的網絡產業隊伍和培養網絡精英人才,已成為建設網絡強國、取得網絡空間斗爭主動的現實捷徑和發展道路。同時,強調自主可控,也要避免閉關鎖國、自縛手腳,自主不能排斥開放引進,可控也是相對的,要把安全引進與自主可控當作兩項并行不悖的長期任務,防止對外來的東西一律捧起或一概棒殺,走出一條面向世界、以我為主的網絡核心技術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