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网站_亚洲欧美国产另类_秋霞成人午夜鲁丝一区二区三区_色综合中文字幕

國防科工局關于印發《2016年國防科工局軍民融合專項行動計劃》的通知

2016-03-18 10:03:39

來源:

機關各部門,局屬各事業單位:

  《2016年國防科工局軍民融合專項行動計劃》已經國防科工局第1次局長辦公會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各單位按任務分工和時間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強溝通銜接,切實形成合力,推動軍民融合解題破題。

                                          國防科工局
                                         2016年2月28 日 




2016年國防科工局軍民融合
專項行動計劃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黨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為集中力量,專項突破,加快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更好支撐國防和軍隊建設、保障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同時,發揮軍工優勢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制定2016年國防科工局軍民融合專項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持戰略引領、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發揮國家主導和市場運作兩個作用,著力強化頂層統籌,加強系統謀劃,聚焦重點任務,推動解題破題,務求取得實效,力爭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率先取得突破。

  二、行動目標
    
  通過實施專項行動計劃,進一步優化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環境,大力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進程。出臺頂層規劃和系列政策措施,建立組織實施體系;進一步健全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推進強基工程,夯實創新基礎;擴大軍工開放,進一步深化技術、產品和資本的“民參軍”;推動資源共享,初步實現軍工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以及與民口科技資源的互通;落地一批軍轉民項目,推動軍工服務國民經濟發展。

  三、重點任務及部門分工

 ?。ㄒ唬娀巹澮I,推進政策落實。

  1、印發《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十三五”規劃》并組織實施。開展規劃深化論證,充分征求有關方面意見,完成規劃報批印發。做好規劃解讀和宣貫,制定重點任務分工,組織推進實施。

  2、印發《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并組織實施。配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擬制分工方案,加強對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組織推進政策措施實施。

  3、推動相關政策先行先試。按照國家建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統一部署,著眼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破題,組織有關試點區域推動政策率先落地。
    
 ?。ǘ﹥灮姽そY構,深化“民參軍”。

  4、推進軍品科研生產能力結構調整。著眼構建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會同軍地有關部門編制軍品科研生產能力結構調整方案,研究提出相關政策措施建議。

  5、推動擴大軍工外部協作。探索將軍工外部配套率、民口配套率和民營配套率相關數據納入國防科技工業經濟運行統計。研究提出引導軍工擴大外部協作的思路。

  6、完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準入審查制度。在前期試點基礎上,繼續擴大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與裝備承制單位資格聯合審查。研究擬制《武器裝備創新性研制活動科研許可后置審批管理辦法》。

  7、推動軍品科研生產單位履約信譽評級。試點開展軍品科研生產單位履約信譽評級,進一步完善評級的方法程序和標準規范,具備推廣基礎。

  8、加強與全國工商聯的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全國工商聯的優勢和作用,促進軍民信息互通,擴大收集民口優勢技術和產品,推動民口單位主動與軍工對接合作。

  9、推動軍工企業改制重組和上市。積極開展和規范辦理涉軍單位改制重組上市軍工事項審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軍工資產證券化率。鼓勵軍工專業化重組。

  10、研究非國有企業軍工能力管理機制。開展國家投入非國有企業形成的軍工能力核查,完善非國有企業軍工能力管理方案。

  11、實施軍品增值稅政策。按照財政部、稅務總局有關規定,組織報送民口單位軍品增值稅合同清單。

 ?。ㄈ┩苿訁f同創新,加強資源統籌。

  12、推動軍工設備設施開放共享。按照國防科工局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軍工重大試驗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通知》,組織有關軍工單位在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上登記和發布一批不涉密共享信息,開展涉密共享信息目錄編制。

  13、推動航天資源和數據共享。繼續組織推進氣象、海洋、陸地系列遙感衛星數據支撐軍事應用。加快推進高分軍民數據交換共享,加強軍民衛星資源在重大自然災害等應急事件中的協同觀測和數據共享,推動軍民空間碎片監測預警數據和信息共享。

  14、加強國防科技平臺的共享和交流。組織編制一批國防學科重點實驗室共享目錄,在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發布。推進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技術交流。

  15、擴大信息共享。升級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出臺平臺建設相關管理細則,豐富平臺信息內容,提高服務水平。

  16、推動科技協同創新。實施《關于加快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協同創新的意見》,制定工作方案,明確責任主體、任務分工和時間表。研究建立軍工科研機構與民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協同創新機制。

  17、加強人才培養和教育培訓。推動依托裝備承制單位開展軍隊裝備技術保障人才培訓和培訓基地建設。與教育部、地方政府簽署“十三五”共建高校協議。制定《國防特色學科管理辦法》,組織開展“十三五”首批國防特色學科點設立工作。支持官田中央兵工廠舊址修繕保護。

  18、實施軍民標準通用化工程。系統梳理現行軍工行業標準,提出“立改廢”清單、強制性標準清單和建議上升為國家標準的清單。

  19、制定發布“軍轉民”“民參軍”目錄。優選先進適用的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編制發布2016年度《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和《民參軍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

  20、推動軍用關鍵材料進口替代。制定軍用關鍵材料進口替代行動計劃,立足國家工業基礎,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推進、產用協同、多措并舉的原則,分層分階段推進行動計劃實施,解決存在的進口風險問題。

  21、推進軍工能力自主化。制定軍工能力自主化專項行動計劃,提出需求清單,與國家有關部門開展對接,推進自主化技術攻關。在軍工建設項目中,支持優先選用國產設備儀器。開展進口設備儀器改國產化的可行性審查,完善擴大采購國產首臺套設備儀器的支持政策。

  22、完善國家核應急體系。建立健全統籌協調、軍民融合、多部門參與的國家核應急體系,重點完善國家核應急預案體系和“一廠一案”式應急處置響應行動方案,修訂《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等法規制度,調整充實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成員單位,指導重點省份建立健全軍民融合的核應急組織管理機構并完善能力體系。

  23、推進中國核應急救援隊建設。開展隊伍組建,制定工作計劃,明確項目建設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正式成立軍民融合的中國核應急救援隊。

  24、加強武器裝備動員能力建設。圍繞應急擴產需要,組織編制一批生產動員預案。編制火炸藥行業結構能力調整方案,提出改革調整措施,推動結構優化,緩解供需矛盾。結合軍隊調整改革進展,推進高新技術武器裝備支前保障隊伍建設。
    
 ?。ㄋ模┌l展融合產業,服務穩增長調結構。

  25、推動軍工技術轉移轉化。編制印發《軍用技術推廣“十三五”規劃》,支持一批軍用技術推廣項目。實施《國防科技工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指導意見》,完善國防科技工業知識產權數據管理。

  26、推動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利用軍工優勢發展核、航天、航空、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以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和產業,支持和推進一批項目立項實施,完成一批項目深化論證,協調推動一批項目納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相關規劃。推動軍工技術向民用領域轉化,論證支持一批軍工高技術產業化項目,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引導軍工積極支持貧困地區建設。協調有關部門,積極推動設立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

  27、推進軍民融合集成電路制造工程。制定軍民兩用集成電路發展專項行動計劃,進一步細化和深化論證軍民融合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和生產線建設思路,制定《軍民融合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總體思路和頂層規劃方案》。

  28、加快核技術應用。加強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重點在放射性同位素生產,醫用加速器、放療設備研發等領域加大科技攻關,推動一批項目立項。

  29、加強高分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和成果應用。完成高分三號衛星發射、高分四號衛星投入使用。推動“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工程相關內容實施。新建5個以上省級高分數據應用中心,開通運行高分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組建成果轉化部,啟動部分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30、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組織有關軍工集團公司、江西省國防科工辦制定對口支援吉水縣工作計劃。按照中央組織部統一部署,繼續選派優秀干部到吉水縣掛職。加強項目和產業對接,協調推動產業化項目落戶吉水。

  31、推動軍工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圍繞已簽署的局省戰略合作協議,制定分工方案,推動重點事項進展。新簽署2個以上局省戰略合作協議,創新合作方式,明確支持重點。做好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周邊環境安全保密治理工作。

  32、加強國際合作推動軍工“走出去”。加強與外方政府的合作,推進建立軍工技術合作聯委會機制,深化雙邊軍貿合作。建設中國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衛星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推動整星、地面基礎設施、遙感數據及應用全產業鏈出口。充分利用國家原子能機構平臺,推動簽署一批政府間合作文件,加強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多邊組織的合作并發揮好雙邊合作機制作用,推動核電、核燃料、核裝備、核技術及相關服務“走出去”。

索取“此產品”詳細資料,請留言
  • *姓名:
  • *手機:
  • *郵寄地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