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6 09:50:05
來源:譯普賽斯
1 制定裝備保障策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美國空軍在裝備采辦階段制定保障策略周期長,要求立足于充分的數據進行,因此常導致裝備保障策略被拖到采辦末期才制定,難以保證制定的策略符合空軍總體利益。
2008年,主管保障、軍事基地和任務支援的美國空軍副參謀長要求研究提高空軍裝備保障系統的靈活性,基本思路是把保障策略從武器系統層面降低到分系統或技術層面,以提升決策效率。美國空軍裝備保障策略以往是在武器系統層面制定的,如果能在分系統或技術層面制定,將來可以把新研裝備項目中通用的分系統直接納人現有的保障體系,只針對新引入的分系統制定保障策略即可,這樣更有利于空軍從總體上合理配置保障資源,開展保障業務系統建設。另外,新老型號裝備在分系統和技術層面通常有通用之處,只有基礎性技術或設計思路發生改變時,才會使各分系統完全不同。例如,不同型號的飛機在起落架或機載雷達上很多設計是相似的。如果空軍制定了分系統或技術層面的標準化保障策略,各武器系統項目辦公室就可以在采辦階段早期科學制定裝備保障策略。
2 采辦階段早期制定裝備保障策略總體方法
制定裝備保障策略的核心是決定保障由誰來完成和在哪里完成,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盡可能降低保障成本,二是盡可能提高保障方案的有效性,三是盡可能降低風險。美國空軍項目辦公室在決定保障由誰來完成時,面臨空軍自己和外包合同商兩個選擇,在外部市場完善的情況下,通過競爭可以充分壓低服務或產品的價格,這一理論成為采辦階段早期制定裝備保障策略的主要依據。
每一項保障任務的發生頻率及相應分系統通用程度,對保障成本有顯著影響,進而影響保障策略的制定。依據這兩個參數,可將保障任務分為不同任務類別,項目辦公室根據任務類別即可快速決定保障任務適用于哪種保障方式。其中,專用性強且發生頻率高的任務適合由軍隊自己完成,專用性強導致外部市場上很難找到可提供保障的商業機構,發生頻率高可有效分攤保障能力建設成本,因此,軍隊建立自己的保障能力可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比。專用性強但發生頻率低的任務適合交給裝備制造商完成,因為發生頻率低,軍隊自建保障能力會造成資源利用率低,而裝備制造商在生產過程中往往已建立起具有保障能力的生產線和相關設施,通過裝備制造商保障可降低成本。通用性強且發生頻率高的任務適合實施合同商保障,因為通用性強,在軍外可以找到很多保障機構,從而形成充分的市場競爭,與合同商簽訂長期保障合同可有效降低成本。通用性強但發生頻率低的任務適合根據需要臨時從外部采購,因為發生頻率低,軍隊自建保障能力和簽訂長期保障合同都會造成資源浪費,根據具體保障需求臨時從外部采購,可以高效完成保障任務。
3 制定裝備保障策略需考慮的影響因素
在采辦階段早期制定裝備保障策略,主要是從裝備保障成本的角度考慮,但僅僅降低成本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
技術特征的影響
技術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壽命有多長,二是技術本身是否穩定。發展成熟且較穩定的技術,更適合由軍方建立保障能力。而更新換代很快的技術,則不宜由軍方建立保障能力,因為軍方在工具設備、基礎設施、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投入可能會由于技術過時而造成資源浪費。例如,飛機發動機技術相對穩定,空軍在裝備新型飛機后,可以將發動機保障任務直接納入已有的保障體系;傳感器技術發展速度很快,目前仍在不斷更新,所以美國空軍“捕食者”無人機偵察系統傳感器的保障任務交給裝備制造商即可,空軍可以等該技術成熟穩定后再考慮自建保障能力。
時間因素的影響
在制定保障策略時要充分考慮裝備在壽命周期內可能出現的發展變化,將時間因素融入決策。技術通用性會隨時間發生雙向變化,空軍裝備作為前沿技術的廣泛應用領域,一些先進技術在當前可能是軍隊專用技術,但一段時間后會軍民通用,還有一些當前通用的技術也可能隨時間推移變為僅有該型裝備采用的專用技術。例如,軍用飛機的服役時間比商用飛機長,當前的一些通用技術在商用飛機上可能很快被淘汰,可軍用飛機仍在使用。因裝備服役時間長而導致技術過時、維修渠道消失的現象在軍隊中很常見。保障任務發生頻率也會隨時間發生改變:空軍裝備在服役初期維修頻率一般很高;隨著裝備服役時間推移,操作使用和管理維護經驗越來越豐富,維修頻率會逐漸降低;到裝備服役后期,隨著部件的老化,維修頻率又會升高。因此在制定裝備保障策略時要充分考慮時間因素。
4 保障策略制定方法在F-35戰斗機上的應用
按照當前計劃,F-35戰斗機將成為美國國防部最昂貴的采購項目。為確保經濟可承受性,美國空軍根據上述思路研究制定F-35戰斗機保障策略。
確定裝備可靠性與維修性參考數據
研究人員首先分析F-35戰斗機各項維修任務的發生頻率,這取決于飛機各部件的可靠性。但在分析過程中,他們并未使用裝備制造商提供的數據,因為這些數據不是在裝備實際使用中產生的,而是裝備制造商根據工程經驗估算的,并不準確。研究人員采用了F-15E戰斗機、F-16C戰斗機和A-10攻擊機在過去10年中的實際數據來表征F-35戰斗機各分系統可靠性與維修性數據。研究人員沒有采用同為第五代戰斗機的F-22戰斗機數據,因為F-22戰斗機仍處于初步使用階段,系統問題較多,其可靠性數據不適合用以表征F-35戰斗機各分系統整個壽命周期內的可靠性數據。
判斷各分系統通用程度
研究人員首先對F-15E戰斗機的每個分系統進行初步判斷,然后為其賦0~1之間的數值表示通用程度,之后請空軍專家對數值進行復核和修正。數值越接近0則表示該系統與商用飛機的通用性越強,越接近1則表示該系統的軍用飛機專用性越強。從實際賦值情況來看,F-15E戰斗機所有分系統的賦值都未低于0.3,說明軍用飛機上即便是最接近商用飛機的分系統,在設計和組裝上也有一定的軍用特色。
選擇合適的分析對象
研究分析發現,在基地級維修中,F-15E戰斗機、F-16C戰斗機和A-10攻擊機的一些部件維修需求量很大,但大量的維修備件需求集中在少數幾種上。數據顯示,這三種飛機基地級維修中使用的總計3800種備件中,有760種備件的需求量占備件總需求量的84%。為便于分析,研究人員選擇了各類機型需求量最大的20%的備件作為分析對象,其中F-15E戰斗機208種、F-16C戰斗機304種、A-10攻擊機248種。
按維修頻率和通用性制定策略
將各種備件按所屬分系統進行分類,再根據分系統維修任務的發生頻率和通用性進行賦值分析,最后確定保障策略。例如,渦扇發動機動力裝置是維修頻率最高的分系統,具有較強的專用性,因此F-35戰斗機的渦扇發動機動力裝置適合由軍方實施保障;照明系統和內部電話系統維修頻率低且通用性強,因此F-35戰斗機的照明系統和內部電話系統更適合依托合同商進行保障。這種方法不僅適用于新系統早期保障策略的制定,也可用于檢驗現有武器系統的保障策略是否合理。例如,F-16C戰斗機的電子對抗系統、火控系統和發動機的部分維修任務目前是外包的,但數據分析表明,這些任務更適合由軍方保障。這些分系統保障策略都是早先制定的,當時或許合理,但從目前看,應重新確定保障方式。另外,還有一些分系統的最佳保障方式會隨時間發生變化,應定期開展評估,根據最新的數據進行分析,檢驗早先的保障策略是否為當前最優選擇
譯普賽斯信息技術咨詢有限公司,立足軍事動態和學術熱點跟蹤研究,著眼于熱點性、關鍵性、長遠性裝備建設問題,旨在向軍隊、軍內修理企業、科研院所、軍工集團、參軍民企等單位,提供裝備保障、裝備研制、防務戰略等領域的資料翻譯、情報論證、項目論證、技術集成、民參軍技術指導等服務,是一家熟悉軍隊裝備情況、掌握戰略前沿技術、了解軍民融合政策、注重服務品質的綜合性技術咨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