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性科學是當代科學發展的前沿領域之一,是認識、理解、探尋戰爭現象、規律、機理的新工具。隨著戰爭形態由信息化戰爭向智能化戰爭演變,戰爭的復雜性呈現指數級增長趨勢,奪取制信息權變得越來越困難,作戰的關鍵是使敵方陷入“決策困境”,使其即使擁有信息優勢,也不能正確決策,從而失去作戰優勢。作戰重心將從“以信息為中心”向“以認知為中心”轉變,制勝機理將從“信息制勝”向“認知制勝”轉變。
“三個之變”揭示戰爭復雜性增長動因
戰爭是充滿蓋然性的領域,變是貫穿其始終的基本特點。習主席強調,要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科技之變是基礎,戰爭之變是主體,對手之變是關鍵,科技之變引發戰爭之變,戰爭之變促使對手之變。“三個之變”促使戰爭形態演變、戰爭領域拓展、戰爭目標轉變、戰爭影響擴大,揭示了戰爭復雜性增長動因。
科技之變顛覆戰爭制勝基礎。科學技術是核心戰斗力,是軍事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縱觀世界軍事發展史,每一次重大科學技術創新,都開啟了一場新的軍事變革,而每一場軍事變革都把軍事發展推向一個新的時代,科技創新成為提高軍隊戰斗力的巨大引擎。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加速發展,現代戰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顯現,對軍事革命驅動作用愈發凸顯,一些前沿技術飛速發展,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戰爭面貌和規則,大國軍事博弈更多體現為技術上的顛覆和反顛覆、突襲和反突襲、抵消和反抵消。美海軍“復仇女神”項目,包括偵察、誘餌、干擾等系統,誘餌類系統涵蓋空中、水面和水下,可在分布式人工智能引擎的調度、指控下,互相補充,協同欺騙,真實營造出一個“幽靈航母編隊”,徹底顛覆了傳統的電子欺騙手段,將信息欺騙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科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全局,深刻介入、支撐、主導戰爭形態演變和作戰樣式創新,甚至顛覆戰爭制勝機理。
美海軍“復仇女神”項目基于網絡化協同電子戰
概念,將不同系統集成,利用無人分布式
電子戰平臺的集群實現大規模協同電子戰
戰爭之變突顯戰爭復雜性特點。現代戰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種超級復雜性源于多種原因:一是各種先進技術或武器不斷涌現,帶來諸多不確定性;二是戰場覆蓋陸、海、空、天、網、電和認知等多個領域;三是多種作戰對象、作戰樣式、作戰領域、作戰方式交叉關聯與組合,構成復雜的“混合戰爭”;四是人工智能算法將大量作戰要素構建到一個復雜的邏輯中,并以人類思維所不及的機器速度促使各種要素組合、解構、再組合。2022年烏克蘭危機中,表面上看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之間的對抗,實質上是美西方國家和俄羅斯之間進行的“混合戰爭”;俄烏兩軍廣泛使用軍事、民用無人機,拓展“無人+”運用模式,展現出未來無人智能作戰雛形;烏軍在美北約空天態勢情報的支持下,頻繁使用低成本的無人裝備對俄軍重要武器平臺實施突襲,凸顯新質作戰力量對傳統作戰體系大型武器裝備的不對稱破襲優勢。科技之變最終將引發戰爭之變,單個要素對戰爭的影響越來越弱,多個要素構成的聯合作戰體系將對戰爭產生復雜影響,戰爭的非線性、不確定性、混亂性、開放性、自適應性、對抗性等復雜性特點將呈指數級增長趨勢,這將導致人們對戰爭進展和勝負的認知判斷更加困難。
對手之變加速戰爭復雜性增長。戰爭之變促使對手之變。當前,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要軍事強國積極進行戰略調整,推進新一輪軍事變革,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體制編制的聯合化、小型化、自主化趨勢更加明顯;二是武器裝備呈現出數字化、精確化、隱形化、無人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三是作戰形態向“四非”(非接觸、非線形、非對稱和非正規)和“三無”(無形、無聲、無人)作戰方向發展;四是軍隊指揮形態向扁平化、自動化、網絡化、無縫化方向發展。美國將我視為最主要的戰略對手,竭力對我打壓遏制,大力加強作戰概念創新,先后提出“混合戰爭”“多域戰”“馬賽克戰”等新型作戰概念,聲稱要打一場讓對手“技術看不懂、打擊難預測、速度跟不上”的高端戰爭。美軍“馬賽克戰”的核心是無人、低成本、快速、致命、靈活、可重組,基于分布式態勢感知,借助智能化輔助決策工具,借鑒搭積木、構拼圖的理念,自適應制定任務規劃,動態重組作戰兵力,將作戰平臺的功能分解到更多數量、單一功能的節點,大量功能節點構建作戰體系。以“殺傷網”取代“殺傷鏈”,若干個節點失效或缺失,作戰體系可自適應重組。
戰爭復雜性增長推動戰爭制勝機理轉變
隨著國防科技的迅猛發展、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和戰爭形態的快速嬗變,現代戰爭呈現出指數式、爆炸式的復雜變化。這些變化看上去眼花繚亂,但背后是有規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戰爭的制勝機理變了。只有搞透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才能準確識變、科學應變、善于求變,牢牢掌握未來戰爭主動權。
戰爭形態由冷兵器戰爭向智能化戰爭轉變。戰爭形態是關于戰爭的整體性認識。迄今為止,人類戰爭形態大致經歷了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信息化戰爭四個歷史階段,正在向智能化戰爭邁進。認知戰的歷史幾乎和人類戰爭歷史一樣久遠。在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時代,認知戰更多是以輿論戰、心理戰形式出現。隨著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空間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認知戰的空間,豐富了認知戰的戰技術手段,使認知戰的滲透性、時效性、震懾性大大增強,認知戰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提高。未來,戰爭形態將進入智能化戰爭,大量智能化的武器系統和平臺將裝備軍隊、投入作戰。認知戰不僅可對敵方人員的認知實施干擾、欺騙,也能通過“對抗性輸入”“數據中毒”等算法欺騙手段對智能裝備的認知實施攻擊,其應用場景和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地位和作用還將進一步提高。
無人機逐漸成為戰爭的主角,
作戰復雜性進一步增加
戰爭目的由武力征服更多向精神征服轉變。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戰爭的暴力性得到遏制,作戰目的由原來的攻城略地、殲滅敵有生力量,轉變到使對方服從己方意志,作戰手段從武力征服更多地向注重心理和精神征服轉變,這使得認知戰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混合戰爭”成為大國競爭的一種主要手段,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重利用新型領域、新型手段來達到傳統作戰難以達到的政治、軍事、經濟目的。“混合戰爭”是國家、非國家行為體以及個人等戰爭主體的混合,是常規戰爭、非常規戰爭等戰爭樣式的混合,是作戰、維穩、重建等軍事行動的混合,是政治、軍事、經濟、民生等多領域的混合,是擊敗敵軍和爭取民心等多種作戰目標的混合,這與認知戰高度契合。“混合戰爭”的作戰領域由軍事領域拓展到了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領域;作戰方式由火力戰、兵力戰向外交戰、經濟戰、網絡戰、心理戰、輿論戰等多方向拓展,這與認知戰高度一致,其核心要義都是“亂中取利”,主要目的都是爭奪人心,作戰指導都是以巧取勝。
戰爭制勝域由物理域信息域向認知域轉變。現代戰爭同時發生在物理、信息和認知三個領域,物理域和信息域是從物質域中脫離出來的,認知域是從精神域中脫離出來的。物理域是傳統的戰爭領域,由作戰平臺和軍事設施等構成,為信息化戰爭提供物質基礎。信息域是新崛起的戰爭領域,即信息產生、傳輸和共享空間,是信息化戰爭較量的重點。認知域是人類認知活動涉及的范圍和領域,既是人類感覺、知覺、記憶和思維活動的空間,也是知識生成、交換、關聯、存儲和運用的空間,還是作戰活動中感知、判斷、決策和指揮與控制的空間。認知域存在于作戰人員的意識領域之中,影響其判斷和決策,是正在崛起的戰爭領域。隨著網絡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認知域的范圍大大拓展,正在從人的意識領域向現代認知工具和人工智能領域拓展。軍事技術的發展拓展了認知域的范圍,為認知戰提供了更先進、更快捷、更有效的物質技術手段,使認知戰的滲透性、時效性、震懾性大大增強,從根本上改變了認知戰,使得認知域成為超越物理域、信息域的新的制勝領域,成為大國博弈、軍事對抗的終極之域。
戰爭制勝機理由信息制勝向認知制勝轉變。戰爭對抗歸根結底是認知的博弈與對抗,掌握了制認知權很大程度上就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喪失了制認知權就會在戰爭中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獲得更高、更強的制認知權是制勝強敵的關鍵。想方設法掌握制認知權進而奪取戰場綜合制權,從而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勝利,是現代戰爭特別是認知戰的重要機理和內在規律。近年來,美軍先后提出以“決策中心戰”“馬賽克戰”等為代表的未來戰爭新理念,意圖將復雜性作為一種為對手制造多重困境的武器,要求在保障自身戰術“選擇優勢”的同時,通過給敵方制造高復雜度決策影響,干擾其決策能力,在認知域實現對敵顛覆性優勢。在信息化戰爭的初級和中級階段,作戰的關鍵是奪取制網權和制信息權,貫穿著“網絡優勢→信息優勢→決策優勢→作戰優勢”的遞進模式。信息化戰爭進入高級階段后,奪取制信息權變得越來越困難,作戰的關鍵是使敵方陷入“決策困境”,使其即使擁有信息優勢,也不能正確決策,從而失去作戰優勢,擁有認知優勢才能擁有作戰優勢。未來戰爭,認知優勢是最重要的戰略優勢,認知對抗是最主要的對抗形式,可謂“無認知不戰爭”。
應對復雜戰爭催生認知中心戰作戰概念
為應對現代戰爭復雜性特征指數級增長趨勢,我們必須運用復雜性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轉變以住平臺中心戰火力至上、殺傷為王的觀念,確立以認知為中心的作戰思想。認知中心戰,是指以認知域為制勝領域,以奪取認知優勢為作戰目標,圍繞干擾認知手段、壓制認知渠道、影響認知產生,對敵人員和智能裝備的認知進行干擾、壓制、欺騙和誘導,通過奪取和保持認知優勢獲取作戰優勢的一種新型作戰概念。其主要制勝機理有以下幾點。
《孫子兵法》中提到”故兵無常勢,
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以網絡威懾摧毀敵方作戰意志。針對敵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中的矛盾弱點,通過網絡空間散布威懾性信息,或通過網絡發布閱兵、大規模軍事演習、新式武器裝備研發等信息,使對手認知和心理產生極大的恐懼和震撼,遏阻敵不利于我的行動舉措實施。綜合運用網電攻擊手段,對敵重要網電目標和關鍵核心節點實施點穴式打擊和警示攻擊,破壞敵體系作戰能力,影響敵武器裝備效能的正常發揮,對敵實施心理威懾。美軍“灰色地帶作戰”理論,就是依靠自身技術優勢,主要采取網電反制等行動,應對對手“灰色地帶挑釁”,威懾對手要么放棄“對抗”,要么沖突升級,使之陷入兩難境地。
以信息欺騙誘導敵方錯誤判斷。針對敵方的偵察設備、情報機構和指揮系統,通過網絡攻擊、電子欺騙等手段隱蔽己方軍事企圖、軍事行動和軍事目標,向敵方傳送有關己方的錯誤和虛假的作戰企圖、部隊配置、作戰能力、作戰方案以及戰場態勢等方面的信息,或借敵方指揮信息系統發送虛假命令和信息,達到誘敵錯誤判斷,擾敵作戰指揮的目的。針對人工智能算法實施“對抗性輸入”“數據中毒”等新型攻擊,使其通過深度學習訓練得到我預設結論,或使其陷入局部最優解中而忽視全局最優。利用計算機成像、視頻合成、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將聲音、視頻、圖像、文字信息等進行合成,或利用“深度造假”技術,生成以假亂真、真假難辨的虛假信息,并通過網絡大量傳播,以迷惑欺騙對手,影響其決策和行動。
以信息壓制阻塞敵方認知手段。針對敵重要網絡目標,以及核心路由器、交換機、網關、重點服務器等,使用“軟”“硬”攻擊手段,摧毀其網絡節點。針對敵指揮控制網、通信傳輸網、武器鉸鏈網和預警探測網等無線鏈路的組網特點,綜合運用電子干擾、GPS欺騙攻擊、指控鏈路接管、數據劫持控制等技術和手段,壓制其數據通信,阻斷其通信鏈路,干擾其作戰指揮。對敵指揮控制、軍事通信、預警探測、空天信息等軍事網絡實施網電致癱攻擊,毀癱影響其作戰的核心網絡,削弱其作戰能力。
以輿論宣傳營造有利輿論環境。配合國家政治、軍事、外交斗爭,大力宣傳己方在戰爭中的正義性,激發全體民眾全力支持戰爭的熱情。借助即時通信工具、網絡論壇、播客、推特、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有計劃地散布打擊敵方弱點的信息,取得廣泛關注和普遍共鳴后,再適時報料、制造新的熱點,反復造勢增強影響,形成共振效應擴大效果。通過巧妙設置議程來進行宣傳“定調”,通過強勢媒體進行輿論造勢,掀起“沉默的螺旋”,控制和引導輿論,改變人們的看法和行為。
以心理攻擊瓦解敵方軍民士氣。通過網絡廣泛傳播經過加工和處理過的信息,宣傳己方的正義性,展示己方的力量、意志和決心,對敵方在政治上、道義上進行丑化,對內凝聚軍民的思想和意志,對外力爭法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從精神上“軟化”“弱化”敵人。運用多種網絡傳播方式和技術手段,向敵方軍民有針對性地發送各種欺騙性、干擾性、誘導性、威懾性信息,攻敵心理防線,促其產生對抗無效心理,進而喪失作戰能力。通過網絡創勢、導勢、謀勢、造勢、張勢,創造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敵的“勢”,對對方民眾造成心理沖擊,從而影響或改變其心理狀態,實施有效的心理攻擊。
以法理斗爭取得法理道義支持。運用法律武器,遏制敵可能或將會發生的違法行為,宣告我方行動的合法性,申明我方軍事反擊權力,宣布我方追究戰爭責任的堅定性,給敵以震懾。通過揭露敵方挑釁行為的違法性,抨擊敵方作戰行動的法律依據,譴責敵方的違法行徑,造成敵方戰略上的失利和己方戰略上的獲利。運用法律手段,制約敵方的可能行動,限制第三方的可能干涉,阻滯其他方對己方行動的干擾。制定我方作戰中所需的法律、法規,為我方行動提供法律防護,或采取法律補救措施降低我方行動可能附帶的負面影響,保障作戰行動依法展開。
版權聲明:本文刊于2023年 7 期《軍事文摘》雜志,作者:王新、黃曉燕等,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轉自《軍事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