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支援部隊某部推動信息技術賦能政治工作——
生命線躍動“數字節拍”
■費玲 何耀彬
各單位年度教育時間安排得夠不夠?規定的教育內容落實了沒有?官兵參加教育情況怎么樣……臨近歲末,面對一連串需要督導檢查評估的問題,信息支援部隊某部負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冉干事卻不慌不忙,既沒有下發通知要求基層上報材料,也不準備逐個單位查閱記錄,讓人不禁有些費解。
機關如此,基層又如何呢?走進該部所屬單位,筆者問及此事,官兵們回復說“早就知道上級不會派人檢查”,但他們該議教的議教、該備課的備課、該補缺的補缺,各項工作忙而有序。
“這一切的改變,是因為我們有了自主研發的‘E教’系統。”該部二站一位領導說,該系統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點環節進行設計,覆蓋各類參與主體,實現了流程數字化、要素網絡化、效果圖表化,能夠做到人員動中學習、數據動態可視、監督直達末端。
近年來,作為一支專攻主研數據業務的技術部隊,該部利用自身優勢,以政治工作法規制度為依據,推動政治工作向數字化轉型,借助信息技術解決當前面臨的矛盾問題,探索建設數字政工平臺。“E教”系統是其中一個模塊。
登錄該平臺,筆者一睹其“真容”。根據各級主官、政治機關干部、普通官兵等不同層次需求,搭建黨的建設、人力資源、思想政治教育等7個業務模塊,并全部進行數字化呈現,形成了開放共享、標準規范、互通互融、高效便捷的數字政工應用集群——
“元表”系統將個人信息細化為基礎信息、任職經歷等12類,只需填報一次,各部門分享調用;“紅心”系統兼具黨組織黨員管理、黨務線上辦理等多種功能,可對基本制度落實、黨建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可視化數據分析;“伯樂”系統可輔助規劃官兵職業發展路徑,制訂能力進階計劃,同時在線辦理人力資源有關業務;“A答”系統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提供政策法規咨詢和涉法問題答疑釋惑,儼然一名“貼身法律顧問”……
“信息技術賦能政治工作,改變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該部領導介紹,無論開展主題教育、組織人才選拔,還是呈文辦件、提交申請等,都可以“一網打盡”。
于盧思奇是該部首個通過數字政工平臺提交結婚申請的干部。他按照“紅心”系統提示上傳了相關材料,很快就拿到了蓋好公章的《婚姻登記批準書》。于盧思奇介紹,整個辦理過程全部在線上流轉,而且進度實時可查。
走進該部人力資源科辦公室,只見干事張倫敦正通過“伯樂”系統快速篩選符合年底晉升任用條件的干部信息。他說,數字政工平臺投入使用以來,基層和機關、士兵與領導同在“一張網”上,用信息流驅動“行政鏈”,很多機關工作變得更加精準簡捷高效。
“數字政工平臺堅持邊建邊改,力求實用好用。”牽頭平臺建設的該部一名領導介紹,為進一步提升政治工作服務備戰打仗效能,正在調試的“洞見”系統,將作戰中政治工作、軍事斗爭政治工作準備各類任務需求標準化、流程化、數據化,重點解決部分政治干部不會打仗、不懂指揮等問題,讓政治工作更好地發揮生命線作用。
筆者了解,該部數字政工平臺初步建成后,引起一些兄弟單位政治工作部門的密切關注,他們紛紛前來學習取經和對接建設需求,目前已有多個師旅級單位將其引入。
短評
把握新機遇 擁抱新技術
■張能華
信息支援部隊某部順應軍事變革和社會發展潮流,運用新技術,初步建成數字政工平臺并投入使用,讓信息多“跑路”、官兵少“跑腿”,邁出了部隊工作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可喜一步。實踐證明,用“科技+”“網絡+”等為傳統工作領域賦能增效,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升級迭代,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從國外到國內、從地方到軍隊,都在悄然興起一場數字化智能化變革。人民軍隊全面提升新時代備戰打仗能力,需要緊緊抓住歷史機遇,積極適應新變化、準確判斷新趨勢、主動擁抱新技術,推動各項工作各項建設加速轉型,向著科學、高效、融合、智能的方向邁進。
各級特別是領導干部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進取。在謀劃部隊信息化建設時,要提高站位,用前瞻性眼光、預見性思考,作出科學決策,既要防止談虎色變、畏葸不前、亦步亦趨,坐失發展良機,又要打好“提前量”、留足“冗余度”、備夠“新接口”,避免“一出發就落伍、剛建成就滯后”的情況出現。
同時還應注意,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要擺脫自我設計、自我循環、自我檢驗的怪圈,嚴防“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這就需要我們把戰斗力標準貫穿轉型建設各方面、全過程,將其作為檢驗一切的“度量衡”。
技術變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轉型建設不會一蹴而就。能否走在前列、挺立潮頭,完全取決于我們如何對待,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本文刊于《解放軍報》2024年12月11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