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6 12:38:39
來源:網絡
現代信息化戰爭,往往是非對稱非線式作戰,軍事行動區域廣,機動能力強,作戰節奏快,調動頻繁,物資流動性大,戰爭消耗劇增,要求短時間內在流向和流量上必須能夠及時滿足戰略、戰役和戰術各個層次的應急之需。因此,實現平戰結合、軍民融合、特別是“民技軍用”成為破解現代戰爭戰略資源不等式的重要趨勢。
民技資源戰爭潛力不可低估
目前,世界各軍事強國在積極應對新軍事變革挑戰中均高度重視民技資源的軍用開發,認為運用民技資源實施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保障已成為影響戰爭進程和全局的重要因素。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以非線式民用科技資源保障為支撐,對達成軍事戰略目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馬島戰爭中,英軍動員的商船占參戰輔助船舶的80%,完成了70%的裝備物資保障任務。海灣戰爭中,美國動員的預備役船只和租賃的國內外商船數量達2000余艘,占整個海運船只的91%;動員民航飛機400余架,承擔了兵員投送的63%、貨物運輸的247%。此外,還動員了2400節鐵路車輛,4000余輛運輸車輛,有效地實施了遠程戰略投送。另據外軍有關統計,戰時多國部隊保障物資的日消耗是朝鮮戰爭時的20倍,是越南戰爭時的46倍;水資源的日消耗為45萬噸,油料日消耗約1900加侖。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平均每天消耗各類物資總價值約為50億美元,每天消耗燃料約700萬升、瓶裝水50萬升。據外電披露,伊拉克戰爭地面戰開始后,美國五角大樓國防后勤署投送了4800萬份“即食”營養口糧,如果把餐點一包一包地排列起來,可橫越美洲大陸3次;如果將700萬個沙包堆砌起來,其高度可等同于11388個紐約“帝國大廈”。難怪外軍專家強調,“現代戰爭就是打技術、打保障,而戰爭日消耗物資之巨、流動之急、需求之廣,始終是一個難解的不等式。”
以民用高科技破解聯合作戰困局
民技軍用出保障力出戰斗力,其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在現代高技術戰爭舞臺上,民技軍用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其相關戰略資源幾乎涵蓋了信息、網絡、微電子、能源、新材料、軍交等所有科技前沿領域。伊拉克戰爭之初,美軍發起進攻十分順利,一天便向縱深推進500公里,而后方補給線卻因跟不上部隊作戰進程,給伊拉克偷襲生命補給線造成了可乘之機,使保障鏈多次中斷,以致出現了作戰部隊原地待援、7天未進一步的困局,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戰斗力。
戰爭未起民技動員機制先行
欲贏得未來信息化條件下高技術戰爭的勝利,不僅需要有應對戰爭的雄厚實力,而且必須構建起有效的民技資源動員機制及其保障體系,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把和平環境條件下已經具備的戰爭潛力,迅速轉化為實際的保障力和戰斗力。
有關專家研究指出,綜合國力是贏得現代戰爭的重要基礎,但是綜合國力強卻并不一定就能夠贏得戰爭勝利。然而,如果能夠建立起有效的國防動員機制,在和平時期即高度重視完善民技資源的動員體系建設,一旦有戰事發生便能夠高效地迸發出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從而有效地彌補綜合國力相對薄弱的劣勢和不足,使戰略資源整體優勢得以發揮,直至最終贏得戰爭勝利。
軍民兼容消除體系運行瓶頸
和平時期加強平戰結合、軍民融合建設意義重大。目前從一般情況看,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民技資源動員和征用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均存在相當大差距。如動員法規尚不健全,在規劃和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時,重經濟利益的成分多,重法律規范的成分少;重臨時動意、零打碎敲的成分多,重平戰結合、軍民兼容的成分少等,以至于成為影響戰時應急保障體系有效運轉的瓶頸和短板。所以,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已成為各國發展的共識。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各軍事強國均高度重視憂患意識的培養,高度重視民技資源的開發建設,紛紛將平戰結合與戰爭動員機制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同時,高度重視加強對信息化條件下戰爭動員的對象、內容和方式等研究,努力探索現代戰爭民技軍用的特點和規律,并適應各自國情構建起將戰爭潛力轉化為戰時保障力、戰斗力和綜合戰爭實力的創新體系,從而為贏得戰爭主動權和最終勝利奠定堅實可靠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