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4 10:15:08
來源:
7月1日上午,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江蘇江陰整裝待發。
7月3日,“向陽紅09”母船“腹裹”著引以為豪的“蛟龍號”繼續向遙遠的東北太平洋行進。如果順利,10多天后它們將抵達海試區域。在那里,“蛟龍號”有望創造中國載人潛水器新歷史――沖擊5千米級新深度。
“蛟龍號”體形上像一條大白鯊,有著白色圓圓的“身體”、橙色“腦袋”,身后裝有一個X形穩定翼。它在技術上有三個領先優勢:一是具有先進的近底自動航行功能和懸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標搜索和定位,在海底自由前后航行。二是高速水聲通信功能,可將水下的語音、圖像、文字等信息實時傳輸到母船上。三是它裝備的充油銀鋅蓄電池容量很強大,可保證水下作業時間。
這樣一個可以運載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等復雜海底進行科考的“龍”,完全是一條貨真價實的“中國蛟龍”。據介紹,“蛟龍號”是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從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到詳細設計,全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完成。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也由我國獨立完成。只有少許非核心零部件屬于進口。
去年,“中國蛟龍”曾潛入3759米的深海,使我國一舉成為繼美、法、俄、日后第五個掌握3500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國。雖然前四國均已有可下潛6千甚至6千5百米的載人潛水器,但目前經常下潛的深度在5000米以內。因此如果“蛟龍號”這次海試成功,將意味著我國載人深潛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實際上,5千米并非“中國蛟龍”的終極目標,因為“蛟龍號”擁有下潛7千米的設計實力。如果此次5千米級下潛海試成功,將為其明年7千米海試奠定基礎。深潛7千米,意味著潛水器可在占世界上998%的廣闊海域自由行動。
“蛟龍號”之所以選擇在東北太平洋海試,是因為那里的海域深度在5千米至6千米之間,深度適合。同時根據中國大洋協會和國際海洋管理局2001年簽署的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在該海域75萬平方公里合同區域內,我國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所以這次“蛟龍號”還承擔有另一個任務,就是勘探該礦區。
進行深海勘探,同樣是“蛟龍號”的拿手好戲。在導航系統實現自動定向、定高、定深、定位后,“蛟龍號”裝備的機械手即可利用無人智能技術開展采集樣本作業。它的兩個機械手,可以伸縮,各有多個“關節”,相當于人的肩、肘、腕等。
當然,潛入海底5000米開展海洋照相、攝像、地形地貌測量、環境參數測量、定點取樣等作業試驗與應用,將全面考驗“蛟龍號”的能力。不過據介紹,過去近一年里,針對3000多米海試中反映的問題,“中國蛟龍”已得到了技術人員全面的檢測、維修和保養。同時,“向陽紅09”母船和水面支持系統適用性也得到進一步改造,“蛟龍號”海底作業和海試配套能力已進一步提高,為本次海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