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09:44:38
來源:轉載
信息技術已成為世界信息化條件下體系作戰的強大驅動力量。“智慧國防”作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智慧力”,在國防領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具體表現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戰場感知、信息傳輸和指揮控制等綜合網絡系統。未來戰爭表現為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對抗,發展“智慧國防”系統可以有效地把國防建設諸要素鏈接為一個整體,以更好發揮體系作戰的整體效能。建設“智慧國防”,實質就是在信息化條件下作戰體系的對抗中,要求己方擁有比對手更強的數據獲取、處理和傳輸能力以及擁有從數據庫中調用和準確獲取信息的支撐能力。
實現數字國防與國防系統的整合
“智慧國防”的核心理念是在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中形成物聯網,并通過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實現物聯網的一體化,從而實現數字國防與國防系統的整合。對于這種理念所需求的傳感器技術、網絡技術、智能信息處理等技術,我國均已具備一定研發基礎和產業化能力。以傳感器技術為例,我國已經建立了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研究開發基地,初步建立了敏感元件與傳感器產業,這標志著傳感器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戰略產業,未來我們將要建立的空天一體化智能傳感器網絡是一種全覆蓋、多層次、寬領域的空間立體化傳感網。
現代戰爭的最大變化是:無網不成軍,無戰不經網。同樣,在網絡技術方面,為發展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在技術研發、網絡建設方面也進行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國自主構建的下一代互聯網已經有了近百萬用戶,并且能夠生產相當一部分的互聯網關鍵設備,這就為“智慧國防”系統的建立打下了技術基礎。然而不能否認,在信息技術領域,我國的對外依存度依然很高,許多產業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未來我們必須加強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研發,以突破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最優化作戰資源的配置
“智慧國防”系統是信息化作戰體系資源優化的指揮部。體系的功能是由體系的結構決定的,只有將體系中的各分系統進行優化組合,體系結構才能達到最佳狀態,才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體系效能。“智慧國防”系統能夠依據作戰需求,將作戰體系各要素科學編組、有序組合,使作戰資源的配置實現最優化。
“智慧國防”系統是信息化作戰力量連接融合的紐帶。“智慧國防”系統的形成,能夠按照“部署分散、效能聚合”的原則,實現諸軍兵種間的信息實時共享,作戰力量的融合無需再強調形式上的重組和空間上的集中。可以預見,隨著全球信息柵格、全球指揮控制系統等綜合信息網絡的建成,“智慧國防”系統將會加速作戰向體系對抗方向發展,并將進一步提升體系對抗的強度。
“智慧國防”系統是信息化作戰體系發揮效能的倍增器。有人認為,信息化條件下作戰體系之間的抗爭,關鍵在于研發具有精確打擊能力的大規模武器系統。其實,這還只是機械化的建設思路。事實上,“智慧國防”系統能夠依靠網絡的“無疆界、零距離、即時性”特性,通過數據的融合和信息的流動,把各類作戰要素實時有效地匯聚起來,形成具有倍增效應的整體作戰能力。
警惕信息優勢的負面影響
“智慧國防”在軍事上能夠為國家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基礎設施平臺,提升基于“智慧國防”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在經濟上短期內也能夠有力地刺激經濟、促進就業。然而,正當科學技術讓戰場變得“智慧”的同時,國內一些研究機構和專家開始對“智慧國防”給國家安全和信息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所警覺。
當然,信息優勢就其本質屬性來說,也存在相對的局限性。首先,信息優勢作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信息功能的破壞都可能影響到信息優勢的總體效能。其次,信息優勢有非對稱性,獲取局部的信息優勢不需要具備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只需打斷敵方信息流程上的一個環節就能使敵全部優勢喪失。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一個旅的指揮所被伊軍一發迫擊炮彈命中,造成該旅指揮中斷了一晝夜,該旅稱之為“黑暗的24小時”。再次,信息系統本身具有不穩定性。信息系統以高精尖技術為基礎,如果信息系統的穩定性不高,“軟肋”就會暴露出來,進而喪失信息優勢。我們只有認清這些局限性,才能全面地看待信息優勢,從而為獲取現代戰場的信息優勢、奪取制信息權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