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7 10:35:42
來源:
核心提示
隨著我軍隊現代化進程的空前加速,軍隊武器裝備的研發生產已成為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國防軍工領域許多至關重要的先進技術,已經開始由民用市場推進。這種“民參軍”發展前景究竟怎樣?對于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有哪些影響?在剛剛落幕的第五屆國防與軍工配套產品技術應用發展項目推介會上,記者找到了答案。
11月12日上午,第五屆國防與軍工配套產品技術應用發展項目推介會在北京召開,眾多來自軍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以及50余家國防與軍工配套產品的民營生產廠家參加了會議。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創新供需對接模式,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除了展出50家企業帶來的先進產品,會議還針對如何促進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和資源合理配置、如何創建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和軍工建設經濟技術互動平臺進行了討論。
“民參軍”成軍工產業發展新趨勢
向民營企業開放軍隊訂單,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了實踐。這么多年過去,“民參軍”的現狀如何?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參與部隊武器裝備建設的民營企業數量連年攀升,范圍也在逐漸擴大。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列入總裝備部裝備承制單位名錄和獲得國防科工局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的企業中,民營企業超過三分之一,部分優勢民營企業還承擔了整機或主戰裝備科研生產任務。并且,在相關領域、部隊演習行動中,很多民營企業產品發揮了重要作用。
亞丁灣護航行動中,由民營造船廠生產的高速巡邏艇在巡邏警戒、人員換乘和應對多批次可疑目標時,就表現出了優異的戰技性能;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空軍軍需物資油料部與民航部門迅速啟動互供聯保機制,使玉樹 周圍的數個軍民機場同頻聯動。在20多天的奮戰中,民航機場共保障空軍飛機142架次,加注油料2109噸;
廣州亞運會上,用于安保等任務的多種型號裝備,完全憑借民營企業的技術優勢完成研制定型并交付使用,為組委會節省了50%的采購經費。
記者還了解到,“民參軍”的領域不僅僅涉及上面所提到的這些,在生物醫療裝備、電子信息技術、機械電氣、倉儲運輸裝備等多個領域,民營企業的產品也都有覆蓋。
12日下午,在此次會議的會展區,記者看到,參展的各個企業都帶來了各自的代表產品,并對產品的性能和應用領域進行了介紹。
在北京熱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展位前,記者看到了該公司展出的便攜式生物戰劑快速檢測儀。該公司生物安全項目經理李智齊介紹說:“這是目前國內應用最廣泛的生物安全監測系統,在部隊、消防等系統都有應用。我們的遼寧艦上就有兩臺。”
在另一個展位前,宏鉅服裝有限公司的作戰背心吸引了記者。該公司客戶經理李洋說:“我們的水陸兩棲作戰背心穿脫方便,整體重量輕,適用于特種兵及海警,在‘和平使命—2014’軍演中就曾被采用。我們的很多單兵作戰作訓裝具都用于軍演物資的供給。”
看到前來參展的各種產品,來自第二炮兵裝備訂購部門的劉希鳳大校十分感慨:“民營企業在我軍裝備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未來這個作用將會更大。”
參展的民營企業代表向記者展示他們生產的水陸兩棲作戰背心
軍用和民用工業亟須合力發展
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為1527.84萬戶。其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這些企業里面蘊含著巨大能量。很多民營企業已經初步具備為研制生產信息化武器裝備的能力。尤其是在電子技術、計算機、高端制造和材料技術等方面,部分民企的技術水平已經超過軍工部門。
對此,很多專家表示,“民參軍”是一個國家戰略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把民營企業阻擋在外,而應吸納這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為武器裝備建設增添新鮮血液。
還有專家認為,“民參軍”的局面打開后,不僅會有效提高武器裝備建設質量效益,也將帶動民營企業自身能力提升,這不失為一個雙贏之舉。
對此,在12日下午召開的“國防與軍工配套產品技術應用發展項目推介會”上,來自國家國防科工局和部隊院校的專家進行了深入討論與研究。
國防大學信息作戰研究所張健大校說:“85%的核心軍事技術也是民用技術,80%以上的民用關鍵技術可直接用于軍事目的。這一特征,決定了軍民雙方在信息化建設領域的兼容性和互補性。”
張健還舉例說,曾經在一次演習中,他登上裝甲車參觀,發現車里裝了一個小電扇。“這個電扇很有意思!”張健說:“電扇就是民用的東西,但是裝到裝甲車里,就變成了軍用的,這實際上就是說,很多民用產品在軍事方面都有用途,我們要做的就是合理地去運用。”
實際上,軍地合力的成效是十分明顯的。我軍光纜電網建設,采用軍民合建的方式,只用了10年的時間,就建成了覆蓋全國的光纜網,是我軍用20年時間自建光纜網長度總和的6倍。
不僅如此,我軍進行CDMA移動通信系統建設,依托國家移動通信資源,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就共享了國家利用了10年時間、投入2000多億元建成的龐大基礎網絡。現在正利用3G網絡,進行寬帶高速移動通信系統的試點建設。
對此,總后勤部華北物資采購站的杜燦國上校說:“軍民兩種工業體系合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資源重復浪費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民參軍’通過加快科技進步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降低獲得前沿技術的成本,縮短武器裝備的研制周期,可以促進軍用和民用工業基礎的一體化的實現,進而增加整個國防科技工業的競爭力。”
第五屆國防與軍工配套產品技術應用發展項目推介會正在召開
軍工領域各項改革正快馬加鞭
根據2014年7月底國防大學公布的《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目前中國的軍民融合度在30%上下。該報告主要撰寫者之一、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姜魯鳴說:“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由初步融合開始向深度融合推進’的階段。”
雖然這個數據并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軍工領域的各項改革,并有望在近幾年大幅改寫這一數據。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在航空、電子等軍民兩用領域開展了通過資產證券方式引入民間投資的嘗試。
國務院2010年5月頒布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曾專門列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條款。
隨后,在2012年7月,國防科工局和總裝備部聯合頒布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實施意見》,對鼓勵民間投資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的相關細則也進一步作出了明確規定。
這些都是初期階段的有力嘗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這一意見的指引下,許多新政策相繼出臺——
5月20日,總裝備部、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保密局聯合下發809號通知,提出關于加快吸納優勢民營企業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的措施意見;6月,總裝備部會同工信部、國防科工局等單位,集中發布關于簡化軍品市場準入程序、建立采購信息交互機制等12項推進“民參軍”措施;國防科工局10月27日召開會議,重點討論軍民融合發展……
記者還從相關部門了解到,今年底,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站將在互聯網上開通運行,助力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些舉措都將推動我國的軍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轉變。
參加這次會議的民營企業代表廣東金明精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龔曉燕對此深有感慨:“近幾年,我們感覺到了政策給予我們的大力支持,我們的很多優秀產品都有了和部隊對接的平臺,我們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們也為國防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
很多到會的民營企業表示,對于龔曉燕的感觸,他們深有體會,并且因為獲得了與部隊對接的機會,促進了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
在強軍戰略和深化改革的推動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更多政策建議、國防工業深化改革總體方案有望加快出臺。軍工生產資質、軍品立項審批程序、武器裝備采購體制等方面,也將加大向民資開放的力度。可以預見,“民參軍”企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軍民深度融合就在不遠的將來。
參展人員正在展示他們生產的水下帶電插拔AR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