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6 09:45:09
來源: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是一項英明決策。太空領域軍民融合怎樣落實習總書記指示精神,努力走在全國全軍前列?明大勢才能謀大事,必須有戰略視野、系統思維,把脈和順應世界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發展的大趨勢,從戰略、戰役、戰術上搞好統籌謀劃。
就“軍轉民”“民參軍”而言,其中最富有啟示意義的地方在于,如何提高“轉”和“參”的起點,怎樣打牢“轉”和“參”的基礎,為什么要增強“轉”和“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聚焦新興領域的“戰略前沿”,是大勢所趨,“軍轉民”“民參軍”務必牢牢把握這個大勢,切實提高“轉”和“參”的起點。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在更高更遠的深空占據一席之地,把開發太空資源和掌握制天權統一起來,是實現強國夢想的必然要求。太空得天獨厚的位置資源、理想潔凈的環境資源、取之不盡的礦產資源,使各國經濟、政治對太空的依賴性與日俱增。10月6日,美國國家空間委員會首次會議宣布美國將重啟登月計劃。和平利用空間是我國一貫主張,同時必須認識到,適度控制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戰爭的主導權。我們如果不能建立和保持太空優勢,就無法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站穩腳跟,無法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掌握主動,無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支撐。海洋、網絡空間、生物、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道理,同樣也是如此,呼喚“軍轉民”“民參軍”層面的深度介入。
做好企業融合的“戰役布局”,是使命所系,“軍轉民”“民參軍”務必夯實這個根基,切實打牢“轉”和“參”的基礎。以太空領域的軍民融合為例,迫切需要打破軍民界限,把軍民航天規劃、太空政策、空間資源、基礎設施統籌起來,而實現“軍轉民”“民參軍”的關鍵突破口,是軍工企業和非軍工企業的融合。航天是尖端技術最集中、產業帶動最強勁的領域之一,歐美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比約為1∶2,對相關產業帶動卻高達1∶7至1∶14。我國航天技術資源主要集中在軍工企業。單從航天技術轉民用來看,需要二次開發、二次投入。大型非軍工企業利用籌資、融資方面的靈活性優勢,通過對國防尖端技術的二次開發、產業化推廣,可以迅速彌補民用領域的技術不足,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培育提供捷徑。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生物、新能源等新興領域,怎樣通過合資、合作、建立聯盟等方式,把軍工集團的“技術優勢、研發優勢、集成優勢”和優勢民企的“投資優勢、市場優勢、專項優勢”結合起來?這是“軍轉民”“民參軍”穩固根基必須回答好的一道考題,也是軍民深度融合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兒。
突破技術轉化的“戰術關口”,是人心所向,“軍轉民”“民參軍”務必緊緊抓住這個關鍵環節,切實增強“轉”和“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建立新興領域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技術轉移轉化是必由之路。仍以航天為例,大量有價值的技術屬于國防專利技術,不少技術成果束之高閣。究其原因,一是定密從嚴、解密從延,“不能轉”。國防專利制度“重保密、輕解密”,一定程度遲緩了太空領域國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進程。二是激勵不夠,“不愿轉”。權益保障制度有待進一步明確,更為完善的制度安排,可以更有效保障國防專利職務發明人或轉化者的權益,進一步激發轉移轉化太空技術的積極性。三是集成不足,“不會轉”。目前,分布在航天領域數家甚至數十家單位的技術,很難由某一家單位或需求方來主導推動,只有加強統籌協調,才能提高效率、形成合力。有關部門加強引導,做大平臺,落實好《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提出的“開展軍民融合國家專利運營試點”,“探索建立國家軍民融合技術轉移中心”。如果把航天企業集團作為軍民融合技術轉移和產業發展的試點單位,從國家層面予以支持,航天企業集團積極開展“軍民融合轉移平臺”建設,以“需求導引、政府搭臺、航天推進、企業唱戲、基金跟隨、民眾受益”為思路,引領性的航天軍民融合技術產業化項目群有望早日形成,同樣可以為海洋、網絡空間、生物、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軍民融合作出示范和樣板。
軍民融合作為國家戰略,目的在于逐步構建軍民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軍轉民”“民參軍”是落實這一戰略意圖的兩個重要環節。新興領域的軍民融合要走在全國全軍前列,既是責無旁貸的政治任務,也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更需要我們在“統”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見實效,真正把軍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話說融合·親歷
1.奶酪沒人動,蛋糕更大了!軍工集團有體驗
兵器工業集團副總經理曾毅:近年來,軍品市場開放力度不斷加大,有人說這動了軍工集團的奶酪。事實并非如此,在推進軍民融合的競爭態勢下,軍工集團既面臨挑戰也贏得了發展機遇。軍工集團的奶酪不僅沒變小,反而因為軍民協同創新,市場蛋糕做得更大了。
2.門檻一降低,機制更活了 !優勢民企有感受
清華紫光董事長趙偉國:我們每年向全世界提供7億套芯片,許多芯片在軍工領域有應用。未來軍民深度融合,除了做好技術、產品、人才、資本的融合,最為重要的是機制融合。伴隨軍隊裝備研發和采購制度一系列改革,優勢民企參軍門檻一降低,機制更活了!
3.一個籃子里,轉化更快了!中介機構有態度
西安科技大市場服務中心主任張偉國:“軍轉民”如何再提速?最好的辦法是跟“民參軍”放在一個“籃子”里統籌考量,推動軍地資源雙向轉移轉化。
——摘自第三屆軍民融合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暨論壇活動嘉賓訪談(崔曉莉整理)(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