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3 11:13:35
來源:
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堅定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要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聆聽報告后,陸軍勤務學院教授鄧安仲等軍隊后勤科研人極受鼓舞。
近年來,陸軍勤務學院的專家教授將后勤科研技術和重大成果應用于實踐,推進部隊現代化后勤建設,提升戰場保障打贏能力。在建筑工程、特種材料、供油供電以及國防動員、財務保障等各個方面軍地聯動、軍民融合,產出了一大批有質量有影響的項目成果。
鄧安仲是特殊環境下軍事設施保障領域的專家。2012年,重慶市政府慕名找到他,請他牽頭研究高效溫控集裝箱,給渝新歐鐵路干線增添砝碼。上線首運至今,在新絲路的鐵路大動脈上,這類新型集裝箱承運貨物超過44億元,直接節能逾1.5億元。
“部隊后勤科研工作者的首要使命是研制出更多能貢獻戰場、保障打贏的后勤物資和裝備。但在和平時期,這些成果能夠更多轉化拓展到國家急需、地方急用的領域,何樂而不為?”鄧安仲對軍民融合戰略欽佩不已。
四川蘆山發生7.0級地震后,毛龍波教員隨著陸軍勤務學院國家救災應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戰友第一時間奔赴災區。抵達目的地后,他和戰友們便開始馬不停蹄地考察電網的損壞情況,預估電力負荷量和輸出點,精準定位災區水源,確定凈水補給點……
“應急供電網相當于發動機,應急給水系統更是天然的移動水庫,我們研究的戰場后勤保障裝備,經過指標和體量的改造后即可投入使用,極大提高抗災救援的效率。”該中心主任張世富介紹。
記者看到,一次次火速馳援推動著研究的發展。應急供水保障車、應急供油保障車、應急供電保障車、遠程大功率應急供水系統等裝備及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在災區和戰場之間反復打磨,在理論和實踐中互相促進,形成完美的螺旋式上升。(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