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网站_亚洲欧美国产另类_秋霞成人午夜鲁丝一区二区三区_色综合中文字幕

用市場化機制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2018-08-15 09:42:00

來源:互聯網

導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確定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三項重點任務之一,四中全會強調要加強軍民融合法制保障,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黨中央這一系列戰略部署,是我國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市場作用的認識也逐步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歷經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斷得到強化。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實質是要更好地統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使軍民資源實現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這既符合國家利益,也符合市場規律,是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的重要著力點和結合點,是實現強軍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順應時代潮流必須堅持走軍民融合發展之路

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安全及國防建設的脊梁,既屬于國防建設的范疇,又屬于經濟建設的領域,是天然的軍民融合載體,是軍民融合最重要的領域。國防科技工業承擔著“支撐國防軍隊建設,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光榮職責,必須堅持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

一是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的必然選擇。國防科技工業承擔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重要任務,既是我國軍事安全的重要支撐力量,其自身能力也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國防科技工業充分發揮其作為國家安全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的作用,由提供武器裝備向核安全、太空安全、海洋安全、網絡安全、科技安全以及經濟安全等多個領域拓展,為“大安全、大防務”服務,支撐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的國家安全建設。

二是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有效開展國防建設的迫切需要。現代武器裝備的技術復雜性和成本進一步提高,需要充分利用全社會資源、工業基礎和高技術成果,發揮國家工業和科技的整體實力,集聚全社會各種創新要素,支撐和保障武器裝備建設。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反應靈活、創新活躍等優勢日益突出,特別是隨著創新驅動、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家工業和科技整體實力大幅提升,民口在一些前沿技術、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全社會支撐武器裝備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進一步具備。

三是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支撐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有力依托。國防科技工業是國家科技創新的最前沿,一直是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承擔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大部分是由軍工領域承擔。近年來,國防科技工業快速發展,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平臺,形成了較強的研發能力,擁有幾十萬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高地,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也是高技術設備設施最集中的領域。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國家科技創新都需要國防科技工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面向軍民兩個需求,推動國家科技進步。

四是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國防科技工業穩步快速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中高端發展的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擁有大量的先進技術和專利,把這些先進技術和專利釋放出來,推動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移轉化,大力發展軍工高技術產業,其潛能將是巨大的,能夠及時增強有效供給,必將為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改革創新推動軍民融合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率先突破

近年來,國防科工局主動作為,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大力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在頂層設計方面,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研究提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總體改革方案。堅持問題導向,研究提出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的政策措施,擬以國辦名義印發實施。編制軍民融合發展“十三五”規劃,積極推動軍品科研生產能力結構調整,構建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

在推動軍工開放和“民參軍”方面,發布了新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目錄,許可項數減少62%,進一步推進了簡政放權,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試點開展了科研生產許可與裝備承制單位資格聯合審查,精簡審批流程,縮短審批周期;貫徹體系效能型建設思想,突出核心能力,壓縮通用能力,引導軍工企業將任務和技術轉移給地方企業,與此同時,印發了《關于非國有企業申報軍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關事項的通知》,打通民營企業申報軍工能力建設項目的渠道。面向全國發布軍品配套科研指南,積極吸納全社會優質資源參與科技創新。大力支持軍工充分利用社會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累計完成80余家企業重組上市軍工事項審查。

在加強協同創新方面,印發和實施《關于加快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協同創新的意見》,推動建立軍工科研機構與民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協同創新機制,組建了一批軍民協同創新聯盟。促進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技術交流,推動優勢互補和聯合開發。充分利用全國的教育科技資源支撐國防科技工業發展,與教育部、地方政府圍繞國防特色學科建設、軍工特需人才培養、國防基礎研究等方面開展共建高校工作。

在促進資源共享方面,建立國家軍民融合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按年度征集編制軍轉民、民參軍目錄,并通過信息服務平臺向社會發布,推動軍民技術和產品的雙向互動。印發《關于推動軍工重大試驗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通知》、《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暫行辦法》,發布了首批100余項設備設施和一批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共享信息。

在支持產業發展方面,出臺了促進國防科技工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意見,印發國防科技工業知識產權轉化目錄等政策,推動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轉化。實施軍用技術推廣科研計劃,“十二五”共支持153項軍工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利用軍貿渠道和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平臺,加強政府間合作,推動軍工高端裝備“走出去”,2015年軍工高端裝備出口實現147億美元。

在推動軍工與區域經濟融合方面,突出軍工特色和區域比較優勢,通過在規劃對接、科技協同、資源共享、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強合作,促進軍工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落實國家開展8個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推動軍民融合的改革舉措。編制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批準設立21個省級高分數據應用中心,推動高分科技成果在國土、環保、農業、減災、公安、測繪等領域的應用。

在政府、軍隊、地方和企事業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軍民融合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是“民參軍”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民口單位已占軍品科研生產許可證單位總數的三分之二,其中民營企業上千家,占許可單位總數的五分之二以上。同時,民口民營企業參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層次也不斷提高。

二是軍工科技發展對國家科技進步的帶動作用明顯。一大批高新武器裝備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專項為代表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取得標志性成果。在取得這些成果的同時,一大批原材料、元器件、一些關鍵工藝技術同步實現了突破,帶動了相關民用產業的發展,為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發揮了帶動引領作用。軍工研制的華龍一號、高溫氣冷堆、3000馬力大功率液力變速器、4噸級輕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魂芯一號”高性能通用數字信號處理器等多個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軍工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在軍品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民品也高速發展,民用航天、民用核能、民用航空和高技術船舶等軍工領域傳統的“四民”產業繼續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一批新的軍工高技術產業從小到大。當前,國防科技工業民品產值中,有一半以上是軍工高技術產業。

四是促進了資本多元化發展。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步伐明顯加快,上市的業務已由最初的民品、軍民兩用產品向軍品拓展,涉及的單位已由放開能力單位擴展到保留能力單位,資產層級已從通用設備設施、輔業資產向總裝測試等軍工核心資產深入。截至目前,軍工集團公司上市公司數量已達到98家,以中國重工、航空動力、廣船國際、哈飛股份、北方創業等為代表的軍工上市公司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軍工集團公司資產證券化率近幾年也大幅提高。

改革創新推動軍民融合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率先突破

在新的形勢任務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一系列戰略舉措,就是要把構建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與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相結合,凝聚中央和地方合力,加強探索創新,走出一條體現中國特色、符合地區實際、有效發揮經濟和國防建設雙重效益的軍民融合發展道路。要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堅持寓軍于民,進一步擴大開放,鼓勵引導全社會優勢資源參與國防建設。加強產業領域統籌,著眼建設中國特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以四川、西安等地區為承載,開展軍民融合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著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落實好中央文件精神。要在發揮好國家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讓一切有利于軍民融合、符合市場規律的資源和要素得到合理的配置,努力實現軍民融合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率先突破。

一是優化軍工科研生產能力結構。大力推進軍品科研生產能力結構調整,對全社會軍品科研生產能力進行分類管理,核心能力由國家主導;重要能力發揮國家主導和市場機制作用,促進競爭,擇優扶強;一般能力完全放開,充分競爭。推進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除劃分為公益類的院所繼續保留事業身份以外,其余院所全部轉制為企業。修改完善社會投資指導目錄,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軍工股份制改造,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盡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參與市場競爭能力。

二是推動軍品市場公平競爭。進一步簡政放權,推動軍品創新性研制活動準入后置審批,提高準入效率,充分吸納社會優質資源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適應競爭性裝備采購要求,推動系統集成商、專業承包商、市場供應商體系建設,推進分系統及配套產品競爭,明確細化總體單位開展分系統和配套產品采購的規則要求。擇優利用軍工和民口單位的優勢科研生產能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復建設。規范軍工集團公司對民口軍品配套單位的收購行為,避免壟斷和不公平競爭,維護市場良性競爭格局。

三是培育軍工經濟新的增長點。制定軍工技術定期解密管理辦法,完善技術轉化的激勵機制,加大軍用技術推廣支持力度,推動軍工技術向民用領域轉化。進一步發揮軍工技術和能力優勢,突出高技術方向,利用基金等市場手段,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以及應急安全、反恐維穩等國民經濟急需的新興產業,提高軍工高技術產業在軍工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推進軍工產品結構向高端發展,為民口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服務。加強軍工與國民經濟銜接,發揮軍工與地方雙重優勢,引導軍工企業與地方加強戰略合作,圍繞“一帶一路”和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一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建設一批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和園區,大力推動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科技重大專項成果的產業化應用,促進地方就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四是完善軍民資源共享機制。打造國內權威、服務一流的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指導地方建立區域信息平臺,建立軍品科研生產需求、能力建設需求、軍工技術轉化需求等信息收集發布機制,以及民口前沿、先進技術和優質產品資源信息收集和推薦機制,推動軍工和民口通過線上信息對接,實現線下合作共贏。建立軍工科技資源開放共享長效機制,積極謀劃,主動作為,把市場能做好的事項放手交給市場,持續推動軍工重大試驗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防特色學科實驗室以及軍工計量機構等向社會開放共享,服務國家科技創新。

五是著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適應新時期武器裝備發展要求,推進研發模式向自主創新轉變,充分利用民口優勢科技力量,加強軍工和民口協同創新。建立軍工和民口科技規劃、計劃、項目安排、政策的會商機制,并做好與民口科技資源的統籌,避免不合理的重復建設。結合比較優勢,支持建設一批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共建高校,提升創新能力,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平臺,以實施國防科技工業強基工程為抓手,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促進軍用和民用技術相互利用,促進軍工和民口創新合作。梳理民口優勢領域和能力,跟蹤具有潛在軍用前景的民用技術發展動態,開展民用技術成熟度評價,鼓勵軍工采用先進適用的民用技術。

六是積極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走出去”。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深化核、航天、軍貿等領域的對外合作,減少出口審批限制,推動軍工企業、優質產能和高端裝備“走出去”。以軍貿帶民貿,推動國內企業參與海外能源、資源開發,積極促成高端裝備出口,擴大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雙邊關系,形成以軍帶民、以民促軍的良好局面。